比起《活着》,这一家的结局算美满了。都说余华老师会把人写死,故事要有多悲惨就有多悲惨。看完《卖血记》我松了口气,因为许一乐和许三观终于没有在故事中悲惨的死去。
故事围绕着发现一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而展开。而紧扣主题的卖血记中,许三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卖血是替一乐擦屁股,最后一次卖血是为了救一乐,卖血的原因不一样,出发点却是一样的,都是因为一乐,都是因为爱。
原本很期待到最后会揭示一乐的真正身世,结果没有,但一点也不觉得可惜或者遗憾。因为跟许三观一样,早就不在乎他的身世了。
在平凡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和共患难的生活里,一家人的感情早已深入骨髓,成就一部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的亲情故事。就像文中那几个感人的点:一乐离家出走,许三观认找到他带他去饭馆;许玉兰被批斗时许三观给她送饭;一乐被迫在屋顶喊回何小勇的魂魄时,许三观在脸上割一刀认一乐;许三观跑遍大江南北卖血为救一乐……
一乐和许玉兰对许三观来说,一个不是亲生的,一个背叛过自己,但因为选择原谅和宽恕才能在患难里共见真情。
原谅比接受难,宽容又比原谅难。有时候面对残酷的现实,从接受到忍让再到乐观的从容对待,都需要勇气和胸怀。
补充:看小说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看到某个章节里过分的人,说过分的话,做过分的事,有时候总想对其进行批判。殊不知,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都是无奈的,就像小说里许三观说的,人是被逼的。文中何小勇的女人被骂的狗血淋头,最后却借了最多钱,这个时候相信骂过她的都会感动,选择沉默。我们都习惯站在道德的高度俯视别人,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对别人评头论足,只想着她为什么能这样做,而不是她为什么会这样做,人也是两面性的,有情绪的时候人总容易像个坏人。而论道德和教养,试着理解才是真正的有素养。
比起《兄弟》里的李光头,这许三观要更接地气些。
https://xpanx.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