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后感

MoMo 2021年5月25日13:55:28
评论
323

人们都喜欢晚霞,理由是晚霞消失后可以看星星,而朝霞过后只剩下光天化日下的现实。然而,现实就是生活,星星即使象征着未来,那也只是昏暗黑夜之一瞬,那尽头在哪里?DX3906吗?也许是,但我们看不到。

作为有兴趣接触大多数文学创作形式的我来说,科学幻想类题材一直是个自我禁区。虽然有对科学理论知之甚少的才浅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对可能性未来的不确定,任何成文幻想,我都无法说服我自己。譬如,如果让我写黑暗森林理论在星际文明中从无知到认同,我无从下笔,因为任何设定都会成为矛盾体的中心,但科幻作家们可以做到——可能这也是科幻题材的广义特点:自我解嘲效应。

或许不确定性才是科幻文学的魅力所在,让读者闯入那不可预知世界,处处碰壁,处处惊喜,碰得头破血流,也同时大叫:“撞得舒服!撞得过瘾!”仿佛宇宙黑暗世界与冷酷法则真的填充全部空间,从这点上说,647号宇宙中最后两个中国人,就是在一幅IMAX巨幕上被投放出来的宏大影像一样,我们看得清清楚楚。

就像这样,独角戏贯穿始终。《地球往事》中,叶文洁近乎于神经质地与自己斗争,最终输掉了人类未来;而罗辑因为没有斗争对象,索性就自己制造出个庄颜来完成自虐,这过程颇像《创世纪》中病态的亚当;程心从发现母性、依赖母性,到怀疑母性、反省母性,又何尝不是自导自演的即视感默剧。

当然,独角戏不缺道具,三体人、歌者、四维空间魔戒等等,本质上都是服务于这三个人的,即使他们的本意是毁灭与蔑视,但得到的效果都是为他们服务,而且服务得细心周到。为什么呢?没别的原因,只因为感情,人所有的存在感来源均在于感情,这便与“黑暗森林”格格不入,最后的毁灭也就成为注定的结局。然而即使这样,即使在最黑暗的夜之尽头,人的感情仍然在跃跃欲试,如同不死之种,旧时代的宇宙死掉了,新的宇宙重新发芽,而感情之火也随之燃起。呜呼!这样的设定,我说服不了自己。
综上,这部宏大著作所要叙述的根本,仍然是人,狭义的地球上的人。

整篇故事中,令我难忘的狭义地球人有这么几个:

一、麦克·伊文斯

不知道结识叶文洁是他人生的幸运还是不幸,故事本身没有给出哪怕暗示类的答案,就连他死亡的描写,也居然只是回忆性质地一笔带过。但他提出的那幼稚的“物种共产主义”理论却让人难以忘却,幼稚诱发偏执、偏执带来疯狂,他也遵循这一系统规律,只是做得更加极致,极致到不能一起共产,索性一起灭亡。这也是TO BE OR NOT TO BE的另一种解读。

二、比尔·希恩斯

实质上来说,直到最后,他都一无所成,连就算是当做遮羞布的“思想钢印”都被他老婆无情撕去。但我可以确信,他是最有人类味道的人类,什么华丽舞台上的骄傲、风光、不可一世,什么穷途末路中的无助、颓然、麻木不仁,都混杂在他一人身上。或者说人所有悲喜世故在这个世界中仿佛就选定他一人在扛。显然他不是英雄,但也足够受到尊重。

三、托马斯·韦德

什么是文明?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属于文明,从这点上说,他并不文明。而放眼整个被黑暗森林理念覆盖的全宇宙,他才是最接近文明的地球人。“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不就是黑暗森林中“生存!不择手段地生存!”的人性化解释吗?宇宙是座阶梯教室,人类坐在最后一排听课,而他才是人类中最接近讲台的那个人。并且他听懂了什么是文明,文明即野蛮,野蛮即文明。哈,多么东方化的哲学!
最后用东方化哲学来回答“暗夜尽头”是什么的问题。暗夜尽头不是暗夜,只能是朝霞。人们不喜欢朝霞,但终究会迎来朝霞,如同宇宙从十维的光辉灿烂被文明们折腾到二维,回归一维后,无极生太极,又是一个新的轮回。

我还是喜欢朝霞。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25日13:55: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25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