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常小人物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类人的生活状态。
1.关于卖血
从最初阿方和根龙带着去卖血,教许三观喝水,卖血后吃炒猪肝和黄酒,到后来许三观去上海途中教会了来喜和来顺。我们不得而知,在社会变好之前来喜和来顺会不会继续去卖血,总感觉那个开放的点恰恰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持续与悲哀。因为卖血是一条快速见效的路,好像卖血后就可以踏上那个时代的快速路一样。那个苦难的时代会让人迷失自我,只是为了能活下来。
对于卖血,也是一个矇昧的时代,大家对医学常识的不了解(我也不知道那些看似有道理的行为是不是对的),只是觉得这是可悲的一个点。可悲的事大家对待事情判断的态度和行为的选择。喝水就可以卖更多的血;阿芳的死是因为尿肚子胀破了;三观以为医生说根龙是脑溢血是因为不知道根龙刚刚卖过血;上海途中的路人断言冷了就是发烧了,结果却自嘲是自己发烧了;吃盐渴了就能喝下更多的水……这些矇昧的想法觉得悲哀,但却是那个时代的真相!
2.关于温情
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能在余华的书里看到温情。都说她的书是讽刺现实,会给人带来压抑的感觉,这一点是大家感同身受,压抑的地方很多,不想一一记录。但温情却很少能被看到。例如《第七天》里边的骨骼之间的互帮互助,那一个微笑,那一滴眼泪。许三观这个时代虽没有信息共享,却是个互相关心的地方。1、邻居之间会互相告知在外边看到的情况。会说你去看看你家许三观在外边干嘛干嘛,你家许玉兰和何小勇的女人打起来了,你家一乐一直在往西走…
2、铁匠的儿子虽然被一乐给打伤了,在许三观给了卖血的钱后却感慨自己去拉家里的东西都是迫不得已,那时不是冷漠,而是感动。每个人都是被生活束缚住了手脚。
3、初不相识阿方与根龙的友好,带着三观去吃炒猪肝和黄酒;以及李血头知道许三观多次卖血后的制止,虽是怕摊事儿,但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4、来喜来顺的患难与共,同挤一个船舱,还有让被角儿的细节。还有来喜卖给三观一碗不喝水的血。
5、去上海途中路人的热情问候,看到那句好多家都打开窗户告诉三观不能喝那么多河里的水。然后送热水、热茶、送盐,还那么多人亲测围观许三观是不是发烧了,不仅用手测,还额头对额头。
6、去上海前许三观的奔走借钱,铁木匠的十块钱,何小勇女人的十七元,虽没有太多言语,都是莫大的帮助,这时候没有旧怨。
7、许三观看似总嫌弃一乐不是自己的儿子,讨厌林芬芳和何小勇的一夜,却在何小勇将死之时让一乐帮忙坐在烟囱里呼喊何小勇。
太多太多…一时不能完全记录,就让思绪慢慢沉淀吧。
其实,恰恰是那些悲惨的时代,大家能都能明白彼此的苦,所以才能有同理心去理解别人,帮助别人。而现在的社会,看似发展迅速、繁华都市,却夹不尽的人情冷漠和你我无关的态度。
3.关于人物
只想说说许三观,每个人物的特点都很鲜明。但写了这么多,就只说说许三观吧!看到有书友的观点说许三观一生都在追求平等。可能吧。喜欢微信读书里大家不同想法的碰撞……
许三观是那个时代下的一类人,开始过着还算体面的生活,丝厂的工人,享受着每月发的白手套,白糖的兑换票,却在一些变故中改变了生活原有的颜色。与林芬芳九年后,发现自己当了好多年的乌龟养了别人家的孩子,然后开始从一乐打伤铁匠家儿子,开始被迫卖血。他是带着责任的,对这个家,对每一个孩子,是一个光辉的父亲和丈夫的形象。他是个直率的人,有什么说什么,虽很多时候爱面子,但内心是个好人。因为他的人物如此坚定,之后的生活再难也没有改变这个家的模样,是他撑住了那个家,撑住了当时的社会。
最后发现自己的血没人要的那一刻,他是绝望的,好像自己在这个社会已无价值的感觉,那一刻觉得他是需要被依赖的,他的存在希望是有意义的。也预示着生活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可是,社会已经改变了,他却还停留在过去苦难的日子里,许是对阿方和根龙的怀念,许是多对过往生活的不甘…
真的喜欢余华的书,平凡中讽刺着现实,夹杂着悲痛,却道出了温情尚在人间。
https://xpanx.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