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在一个公众号看到推荐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一看这名字就很合适我这种瞻前顾后,扭扭捏捏的拘束个性,想着看一下洗一下脑也好,让自我在一段时间内奔放一些也不错,于是我在往往返返的地铁上与熙熙攘攘的人际中读起了这本书。
读起来感觉还不错,鼓励我更勇敢地去做每一件在心里想去做但又顾虑重重的日常小事。我是属于每次要做某一件相对高调比较展现自我的事情时都会想:这样合适吗?会不会在别人看来太过大头?会不会因此讨人嫌?会不会过于骄傲?会不会让其他人内心不舒服?然后每次都是思虑越久就越没能把这件事做出来,成为那个默默的自己,而内心又有一丝不甘。
看了这本书之后,给我的触动是:只要做的是他者奉献,那就放胆去做。能在行动中感受到“我对别人有用”体验,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让自己感觉处于更得心应手的人际关系中。也许在这个过程没有按照他们的期待行动,他者有其他的不舒适,那是他自己要修的课题,我管不着了。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也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书中一个观点在我这是有比较明显的共鸣,就是“他者贡献”。在工作上会有人觉得轻易就接别人抛过来的工作,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好拿捏,是个老好人,可能以后大家会推脱更多工作过来,因此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会呈现出推三阻四、高高端起的姿态。而我却有与之完全不同的想法,这个是一个类似自我洗脑式的想法(可能比较鸡汤):只要是我做的能为为我提供岗位的公司带来效益,那就干!第一是拿人薪水替人干活;第二,如果人人都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不就成了公司里比较刚需的人,那以后就有更多的溢价空间。第三,责任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承担越多,从长远看对自我的成长是更有益的。来人单位上班,无非是领人钱财替人办事,没必要高高在上地端着,端着端着可能就给端出局了。他者贡献,愉悦你我他。当然,如果在工作上承担到要面临比其他同事更多的加班,或者严重超出本职范畴,那就得适时合理回击,有理有据,做好能搬出流程,从流程正义上恰当地保护自我。
上面是我自己读完书后的一点小感触,下文则是对本书内容的梳理,希望以后常读常新!
一,本书的核心根基-阿德勒心理学:对过去的溯源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重新看待现在。
孕育了很多现代心理咨询流派的思想种子:比如,认为“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的认知流派;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的人本主义学派;以及把爱、胜任感和控制感作为人类基本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 determ ination theory)。而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主题,是对自我的解放。
二、作茧自缚,让人过得压抑是自我设定的种种束缚。
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在试图把人从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重获心灵自由。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要的不是过去。解法: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解法:看淡评价、无需满足他人期待。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很多人目标远大,觉得只有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人生才真的开始,现在的生活还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解法: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现在却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在试图把人从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重获心灵自由。
三、放下那个执念-童年即一生。
许多成年后自觉不幸的人,或多或少会有陷入这样一个执念:是因为我的童年不幸才导致今日的种种。事实上,过去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对现在的新认知,困扰也许只是内心设定出来的。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这才是实用理论,那些常说童年即一生,原生之罪的理论,实际上只会让人深陷困顿而无法自拔,重新看待过去,才是解救自我的方式。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而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但这样并不能让你从困扰的现状跳脱出来。
四、为什么面对困扰很想跳脱,而实际上却常常会有“不改变”的潜意识?
其实我们常常做的某件事情,都有其背后的另一种潜意识,比如,大发雷霆是为了让对方屈服,而不是因为愤怒;不出门是为了以此博取父母的关注和愧疚,不是因为社交恐惧。正是这些潜意识让我们不愿意去改变,因为它常常带着一个狡黠的目的,为了惩罚他人,让自己觉得自我强大(巨婴)。
另外,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改变意味着不确定,人是怕不确定,因为没有惯性的处理模式。
五、人际关系是人类烦恼的源头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人际中有这些苦恼:一、人际关系中难免有竞争,竞争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二、会把自己渲染在一种不幸的氛围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把不幸当成一种弱势,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三、在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四、逃避困难。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六、解决社交难题-建立起共同体:“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 自我接纳: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诚实地悦纳自我,不惧他人眼光。
· 他者信赖:相信他人,你与他人是同属一个团体,也建立起横向关系。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如果你为了逃避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也为了逃避责任,而认为“没有拒绝的余地”,被动地从属于纵向关系。学会分离/拒绝!你有拒绝和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如果能够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以此为突破口,所有人际关系都会朝着“横向”发展。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此点读后记忆不深,可能整理和梳理不是很恰当。
· 他者贡献: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进行他者贡献时候的我们即使作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感。
最后,几点小小提醒,愿我们都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悦纳真实自我!
减少自我意识,让自己更松弛!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地行动。
关注此刻!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即使生命终结于“此时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无论是20岁终结的人生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
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以上梳理自书本《被讨厌的勇气》,侵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