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体,一个迷茫困惑的青年,一位博学睿智的哲人,两位关于人生课题的探讨,非常好读。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之前了解的,没发现太多新意。但有些理论现在才知道来自阿德勒,比如一切烦恼皆源自人际关系、课题分离等。阿德勒对后世影响很大,距今100年但其观点非常具有前瞻性。本书将心理学和哲学问题结合贴近生活的例子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分析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自卑感和共同体感觉,两个观点跟阿德勒《自卑与超越》所讲到的意思基本一致。自卑是正常的,并且可以超越,看你怎样诠释怎样利用。共同体感觉的获得需要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还有“幸福就是贡献感”,这两部分内容就像《自卑与超越》强调的是融入社会,找到适合的位置,增强合作能力,贡献自我力量,实现自我价值。阿德勒心理学把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认为自己有价值,才具备让自己真正自主和自由的勇气;认为自己有价值才会喜欢自己,而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阿德勒心理学是正能量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勇于改变,勇于坚持自我,勇于做自己而不在意被讨厌。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弗洛伊德认为过去经历造成的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一切结果之前都先有原因。认为现在的自己是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这是原因论。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却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决定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也就是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如何看待发生的事情。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人生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了生活方式,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是目的论。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哪怕现在不幸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这听起来似乎既残忍又匪夷所思。阿德勒意思是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自己确实和儿时外部因素密切相关,比如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等,但问题不在于过去而是现在。当你了解这些之后,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想改变,却不能?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因为改变意味着走出舒适圈,意味着努力、陌生、恐惧、不安和许多未知。过去轻车熟路的经验可能会大打折扣,一旦开始改变,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充满不确定。所以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意识想改变,潜意识却仍在贪恋轻松熟悉的固有模式,说到底,欠缺的是勇气。
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别人如何看自己,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那都是对方的课题而不是自己的课题。各人对自己的课题负责,进行课题分离,互不干涉,有边界有适当距离,整个世界会变得更简单。如果想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这是行使自由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按照自我意愿生活的表现。活在当下那部分也很喜欢,不想写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