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9.26/269】第一次接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思想,有点惊喜~有些观点跟平时理解的不太一样,青年与哲人的一问一答式,也比较好读,不枯燥~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简单的!整理下对于我来说有点启发的,以下涉及一些原文摘抄:
【原因论与目的论】首先跟现主流观点不一致的是阿德勒看待问题的视角,尤其是看待过去经历的视角,比如一些心理学所提到的童年阴影和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造成的影响,过去经历决定个人行为的思想。阿德勒明确否定这样的原因论,他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eg:平时可以用目的论思维来分析自己的行为。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在我看来挺有道理。就像工作,很多时候工作本身并不难也不累,难得是平衡和处理官场职场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书里提到了自卑情结和自卑感,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人生的三大课题与课题分离】
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
需要注意避免的是:
1.人生谎言: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2.寻求他人的认可: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3.干涉他人的课题: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首先思考“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冷静地划清界限,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4.害怕被人讨厌:有人不喜欢你,那不是你的课题。抱有“应该喜欢我”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1、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2、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
3、关于评定一个人的价值:不用“行为”标准而用“存在”标准去评估他人与自我,eg:“行为”标准: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地去评价。
“存在”标准:从零起点出发,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做加分。
4、“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真诚地接受“这个我”,同时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5、人生是连续的刹那,不要用线的形式去看人生到达了哪里,而是去关注如何度过人生的每一个刹那。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https://xpanx.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