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的,置身事外的看待自己的表现和感觉,感到更加专注,从而获得平静

MoMo 2021年6月12日18:47:18
评论
183

我先把手张开,抱不抱我,那是你的事情。

 我很喜欢你,很开心和你的谈话,至于你喜不喜欢我,那是你的事情,我不在乎。

我真诚地想把自己分享的东西分享了,至于你如何看,那是你的事情,我不在意。

 我性格很冷,不是故作深沉,只是害怕受伤,于是逃避。

 那试一试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吧

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哲人说: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

那么,假如你没能到达山顶的话,你对人生会如何呢?有时候会因为事故或疾病而无法到达山顶,登山活动本身也很可能以失败告终。“在路上”“临时的我”还有“临时的人生”,人生就此中断。这种情况下的人生又是什么呢?

如果登山的目的是登上山顶,那它就是潜在性的行为,

但是,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说是现实性的活动。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都没有关系。

外婆、堂弟和爷爷的相继去世,让我特别害怕突然的疾病,突然的生命的结束,

记忆里高中的自己总是呈现气喘吁吁的画面,跑着去问问题,快走着去吃饭,脑子里只有一个所谓的目标。

 我在想这两者(小时候亲人的离世和内心的恐惧)的关联是什么,是我特别想在死亡之前我达成自己的目标,跑赢死亡。

 永远活在了“未知的突然”的焦虑中,而它或许永远不会到来,而我却傻傻地害怕。

 到底怎么打破这个状态,变得更加从容一些,那就是试一试把“潜在性行为”转换为“现实性行为”吧。

 在不打破自己对目标的追求的前提下,

分享给大家我尝试的两个方法,感觉蛮好用哦

2017年末开始在TN手帐本中加入月记本,记录每一天的主要内容(另一本是记录每一天的每一段时间)

 可以很好的感知自己过得每一天。

 第二是今年开始的冥想,感知呼吸,感知自己的身体(我是跟着app的音频冥想的)

平和的,置身事外的看待自己的表现和感觉,感到更加专注,从而获得平静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6月12日18:47: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2702.html
道德经读后感 读书

道德经读后感

最早接触道德经大概是高中时期,那时喜欢看武侠小说,当时是看了凤歌的昆仑和沧海两部,其书间的很多思想和原文就源自于道德经。但那时只觉得道德经那玄奥深沉的语句是装逼利器,也就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 这次把整...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读书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曾仕强教授曾这样评价《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的一种高深的注解,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完全读懂;而孔子做的《十翼》,则是对《易经》比较通俗的注解,适用于广大读书人,但是我想,尽管《道德经》里面的知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读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乐者为道哀为暴 道德经看过几遍了,要说很多遍绝没有太大的勇气,因为看不明白,还很多遍,岂不是很丢人?但说一点收获也没有,我的信心又顿时活跃起来,“开卷有益”至少是有一点的!记得第一次接触道德经,对某些...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