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刚读完《无缘社会》选这本书疗愈再好不过,有时候觉得这书海茫茫和人生海海里人一样,各自有不同的性格特质脾气秉性,“无缘”很丧,“勇气”达观,两本书就像是一对cp(我还搭配了很多书cp,比如《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小妇人》;《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和《外婆的道歉信》……)感觉两本书在谈恋爱极为可爱!整本书通俗的说就是通过哲人和青年的对话,“目的论”和“因果论”的对抗。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而“决定论”坚持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有句话印象极深:“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深以为然,和柴静《看见》里所说一致:“帮助我们成长的不是苦难,而是对苦难的思考”,确实有译者所说的“拍大腿”之感。
美国神学家尼布尔1934年写下了一篇堪称20世纪最著名的祷告文: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
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过好我的每一天,
享受你所赐每一刻,
把困苦当成通往平安的道路,
像主耶稣那样,接受这罪恶的世界,
按其现实本相,而非如我所愿
相信他会使一切变得美好,
只要我顺服他的旨意;
我可以在此生有合宜的欢乐,
并在永生里,与他永享至福。
阿门。
收录经典段落:
1:过分认同并忠诚于一种信条,不知不觉间开始通过一根管子去观察世界和人生(要命的是这根管子比你想象的要更细,哪怕是你经常反省这一点)。
2: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3: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卑。
4: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阿德勒的哲学同样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5: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东西,人人都充满了不安和猜忌,大家都只为自己而活,这就是所谓的现代社会。
6: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7: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8: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
9: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10: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一段话:
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不能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此改变我的家人.
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可能就能改善我的国家,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契合的点很多,需要慢慢去消化梳理一下,也确实击破一些自己想要逃避的“认知壁垒”,世界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我是谁?只有我可以定义我自己。今天是愚人节,也是人群纪念哥哥张国荣的日子,那个“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的男人以那样决绝姿势告别世界,看新闻他的唐唐也老了,目光依然纯净,希望他们的爱情永恒。中午下厨烧了一道尖椒豆腐丝,切好尖椒和豆腐丝,备好葱姜蒜,热锅凉油,手忙脚乱的做了一顿饭,手洗了很多遍,刚才午休睡醒略过鼻梢,一嗅葱姜蒜味道依然辛辣,再闻闻衣服,一股子油烟味,但心底很踏实。活在当下,不忧过去,不畏将来。
你好 我是鱼玄机
“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