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MoMo 2021年6月12日19:13:27
评论
164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强烈推荐,于是找到本书。一口气读完,读完感觉很不错,有些点确实是老生常谈了,但有几个点确实让人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本书确实覆盖了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大部分问题, 分析了产生烦恼的原因,也给出了解决方案:

1. 当别人比你强时会产生嫉妒,反之亦然,你比别人强时也会让人对你产生嫉妒。最现实的例子是,有很多人对朋友不点赞表示伤心,或者你过得好的时候别人都不点赞,当你发自己很惨的朋友圈的时候,点赞的人全跑出来了。

2. 三姑六婆为什么问薪水、问房子大小、位置、子女学校?这是一场没有烟火的比较之战。

3. 从小到大,总遇到那些竞争意识很强的人,什么都要拿来比较,当他看到你比他强的某个点的时候,就会努力展示自己的肌肉,或者举某个更强的例子,试图压倒你。

4. 很多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工作、结婚、和生活,自我的意愿被长辈、朋友的期望绑架,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

5. 想做很多事情,却害怕失败,害怕被人“差”评。如,写公众号/开淘宝店90%的人认同没有什么感觉,但是10%人的差评或者抬杠就会让人不胜其扰。

6.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不能做到横向关系:差异性地平等相处,总陷入纵向关系之中。这包括:朋友之间,情侣和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我们无意识地陷入纵向关系之中。

7. 为什么小孩子会吵闹做坏事?

8. 幸福就是做老好人不断付出吗?

9. 为什么别人的评价是你烦恼的根源,如何处理。

10. 为何对伴侣或者子女容易发脾气,如何处理。

11. 如何处理自己对自己的不自信,在还未开始一件事情前已经设定啦失败的立场,为何会放大还未出现的负面反馈,为何这种负面反馈是阻止你去努力的原因。如何克服?

12. 如何获得幸福?

作者就上述问题都给出了答案:

1. 课题分离.(做你想做的事,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解读,别人的解读和评价不代表你。)

2. 采用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

3. 放弃比较和权力之争,接受别人讨厌自己,采用差异但平等的人际关系。

4. 当你接受别人讨厌你,你就自由了。

5. 对待孩子和家人,要用加法而不是减法记分。

本人点评:

其实这些点不能说是全新的点,但作者确实讲得够系统够通透。比如:查理芒格和巴菲特常提到的,内部记分卡,不要嫉妒,活在当下,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等,作者的写法更系统更有逻辑,让人更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

一些喜欢的摘抄如下:

“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卑。而人们又经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人的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你现在也有各种“自卑感”并深受其苦吧?但是,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即使像身高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进行主观性的还原。”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这就是完完全全的权力之争吧?”

“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她的话一语道破了课题分离的核心。看到你的脸的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让我选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请你考虑一下认可欲求的实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表扬”背后的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你也是因为生活在纵向关系中,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扬。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是这样的。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假设闲居在家的孩子吃完饭之后帮忙洗碗。如果说“这种事就算了,快去上学吧”,那就是按照理想的孩子的形象做减法运算的父母的话。如果这样做,那就会更加挫伤孩子的勇气。

: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

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有些富豪已经拥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额财产,但他们中的多数人至今依然继续忙碌工作着。为什么要工作呢?是因为无底的欲望吗?不是。这是为了他者贡献继而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这种时候,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抑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并且,哲人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幸福就是“贡献感”。的确,这也是真理的一面。但是,幸福就仅止于此吗?我所期待的幸福并不是这样的!

后记:我知道我写的这篇点评并不完美,但写下点评让我不是看完就算,看完书之后再回顾一下,整理框架和作者的写作思路逻辑要点等对于更好的理解本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之中很有帮助。否则,很多都是过目即忘。

本人打算应用于生活的几点:

1)接受别人对我的讨厌

2)采取纵向人际关系,多对伴侣说谢谢。用加法而不是减肥。

3)接受自己和别人的平等但不同。

4)努力实现对别人有用的贡献感。(贡献单的同时接受被讨厌😛。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6月12日19:13: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2720.html
道德经读后感 读书

道德经读后感

最早接触道德经大概是高中时期,那时喜欢看武侠小说,当时是看了凤歌的昆仑和沧海两部,其书间的很多思想和原文就源自于道德经。但那时只觉得道德经那玄奥深沉的语句是装逼利器,也就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 这次把整...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读书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曾仕强教授曾这样评价《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的一种高深的注解,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完全读懂;而孔子做的《十翼》,则是对《易经》比较通俗的注解,适用于广大读书人,但是我想,尽管《道德经》里面的知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读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乐者为道哀为暴 道德经看过几遍了,要说很多遍绝没有太大的勇气,因为看不明白,还很多遍,岂不是很丢人?但说一点收获也没有,我的信心又顿时活跃起来,“开卷有益”至少是有一点的!记得第一次接触道德经,对某些...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