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为了逃避受伤,我选择了“内向”

MoMo 2021年6月12日19:14:26
评论
138

     我一直被视作一个内向的人,不爱说话,不对人敞开心扉,甚至连别人传递过来的好意,也用一种戒备状态去回应。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天生的。后来,零零散散接触了一些心理学,知道了原生家庭影响的存在,遇到自己那些不舒服状态就去归因,想到这些是童年时期父母对我的训斥和严厉要求导致的,就越发同情自己,觉得性格没法改变了。

      但是,在昨天读完《被讨厌的勇气》之后,我陷入了思考。

      书中的青年是一个图书管理员,与一位哲人探讨幸福的问题。在他们的讨论中,青年说到他的一位闭门不出的朋友,说这位朋友很想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一踏出房门就心悸发抖。青年认为这种神经症是由于与父母不合或在校园职场中受到的心灵创伤,总之是一些“原因”导致的;而哲人却认为总是关注过去的“原因”会使我们陷入决定论,阿德勒心理学提倡考虑现在的“目的”,所以,事情的顺序恰好相反,这位朋友是因为不想到外面去,才制造出不安情绪!他只有闭门不出,才会得到他人小心翼翼的照顾,才可以安慰自己“我是由于这种神经症才导致我这么没用,如果我出去,我还是能取得成功的”……

      反思我现在的生活,又何尝不像这位闭居的朋友。我跟别人合租,但我避免与其他人交流,在他们面前表现得不自在。我美其名曰“喜静内向”,他人也用这个理由来合理化我的行为。但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背后的目的——防止被他们嘲笑。我这段时间因未毕业一直没找工作,也不想立马找,想等一些安排出来再决定,因为我觉得工作跟学校事项撞在一起会很麻烦,但他们很热心还给我介绍工作、教我怎么找。这时候我开始担心,担心别人觉得我懒、我无业游民、我不懂安排、我没有能力、我把压力全推给男朋友。还有,我平时的生活习惯不一定会被别人认可,我怕把自己拙劣的生活技能暴露在大家面前,会被他们说教和控制。因为这些种种顾虑,我就开始把自己装进一个壳里,不出来也不让别人进来。

       其实,我大可拿出勇气来,表达出我想要怎么做。他们是否赞成是他们的课题,我无法控制,但也不需要回避,而是正面表明对他们意见的反对。我太怕受到伤害了,却不知道换一种方式,能够处理得更好,不管怎样,比逃避好。

      前段时间,跟男友的相处也有一些问题。我总是觉得和对方在一起放弃了很多,改变了我人生道路,使我的道路曲折而坎坷。但仔细想想我这样的想法有什么目的呢?我会安慰自己“现在生活窘迫不是我能力可以改变的,都是因为爱情做的牺牲”,我会要求男朋友给我更多的情绪补偿。我还是在逃避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且这一点被对方感受到,会使我们的感情不堪重负。书中提到的“课题分离”认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和对方的事情分开,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清晰又和谐,而不是像线团一样,缠绕在一起。

性格被大多数人认为根深蒂固,但其实都是由一些细微的观念组合起来影响的,性格是外显的、表面的东西。倾听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是我需要一直实践下去的事。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6月12日19:14:2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2721.html
道德经读后感 读书

道德经读后感

最早接触道德经大概是高中时期,那时喜欢看武侠小说,当时是看了凤歌的昆仑和沧海两部,其书间的很多思想和原文就源自于道德经。但那时只觉得道德经那玄奥深沉的语句是装逼利器,也就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 这次把整...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读书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曾仕强教授曾这样评价《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的一种高深的注解,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完全读懂;而孔子做的《十翼》,则是对《易经》比较通俗的注解,适用于广大读书人,但是我想,尽管《道德经》里面的知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读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乐者为道哀为暴 道德经看过几遍了,要说很多遍绝没有太大的勇气,因为看不明白,还很多遍,岂不是很丢人?但说一点收获也没有,我的信心又顿时活跃起来,“开卷有益”至少是有一点的!记得第一次接触道德经,对某些...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