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再次感谢薇姐的推荐!
书名加阿德勒就已经足够吸引了,更不说开篇有陈文茜、张德芬和各大心理协会专家的赞誉,而且打开书本,里面各个章目标题都针针见血!
2020的开头就不怎么太平,全世界的生活都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妈妈的肾病也因为疫情去不了医院被耽搁近一个月。
不幸的发生,一开始就是不接受:两个月里三次住院,接近50天在医院,三次核酸检测,还有数不清的治疗、折磨,让妈妈和陪护的我们不断怀疑人生。
这医院有很多的碎片时间,本想着可以好好看书,最终却很多书看不下去,而这本书,是少数我能看到一半,还再回过头重新看一遍的。
当我觉得是最低点的时候,它帮我把焦点慢慢转移过来,这种情况下,还好有身边家人的共同进退,生意上有伙伴的帮忙,其他朋友的支持和开导,也要再次感谢你们,特别是凡哥、俊哥和红姐,还有帮忙推荐电影的Johnny和婷婷!
书中有很多的亮点,以下是帮我走出来的五个点:
一,“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人生的三大束缚: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1和3因为看过《当下的力量》能够理解。第二个束缚就是前阵子凡哥说的“费斯订格定律”,之前还不是特别的理解:不好的事情发生,在我看来就是不好,我还能怎么去改变和看待?特别是每天面对着面对妈妈的病痛、在医院的压抑还有金钱的烦恼等等。人是习惯性负面和逃避的,书中有“自闭的朋友”和“脸红症的女孩子”等典型的例子帮我去理解:“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我们会通过主观臆造来自己骗自己,自己“选择”不幸和找借口,甚至造成自己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第二次出院后请教俊哥的两句话:“感恩有得搞”“除了生和死其他都是小事”,让我茅塞顿开!是啊,妈妈不是致命的病,属于病理性机能退化,如果不是疫情,我哪有时间陪她,而且现在身边的人都这么的支持和各种帮忙, 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所以我需要的是“课题分离”。“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是因为锁链的坚固,我们很难去说得清楚对错,要做到课题分离更是不容易,专注当下可以帮忙解决,过去和未来都是不存在的,碎片时间就需要被切割的小目标去填满,而不是让过去和未来在脑海中肆虐。
二,“只要存在着,就有意义”
有些朋友说,我很了不起,在医院可以陪那么久,很孝顺云云。那时候这些话在我这里没有意义,妈妈的病痛不会因为我陪而变好,该花的钱也不会因为我的陪同而减少,每天早上因为睡那张背后只有一张布的“床”而肩酸背痛不会有任何的好转。这些都是因为我情绪低落,能量场已经在50以下的我--想的都是负面。
而当我能够感受到身边人的帮助和支持,感觉到妈妈存在的意义,还有我的存在对家人的意义,我明白了,行为是暂时的,能存在才是长远的,只要活着、存在,就是希望,就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不愿意轻易放弃生命和一切的可能,不就是如此吗?
三,“人际关系卡一直都在自己的手中”
《非暴力沟通》中讲到情绪的重要和我们在成长有三个阶段:①情感的奴隶。②面目可憎,推卸责任。③生活的主人称为自己情绪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就是中庸之道。
万卷书提供了同样事情在别人的那里的可能性;行万里路,让自己在不同的光景和人事里去历练;名师指路是在关键的点上,给我最直接的方向,他了解我,他知道什么是我可以做到的。再次感谢我能遇到这么好的伙伴和名师!
四,幸福的秘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1,当自己能够认清并接纳事实,事实对自己的伤害就会大幅的减少。之前花姐分享自己一次病危还有家里连续发生不幸的事情之后,一位前辈听完之后,第一句话就说“阿花,我知道这些事情对你来说很难,但是你要接受。”花姐听完就不断的掉眼泪。
我们看别人的事情总是可以云淡风轻,就像我们看别人跑马拉松也觉得毫无压力,当真正自己经历的时候才再次体会到,短时间内接纳一切,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2,信用与信赖。
这里几乎可以用原文来阐述:“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
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很简单。你现在认为“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
“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这,也是中庸之道。
3,“工作的本质就是对他人的贡献”
只有真正满足他人需求和解决他人问题,才是可以令到自己踏实和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体力劳动者为什么钱赚的少,却比坑蒙拐骗的“土豪”睡得香笑得真的原因。
五,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阿德勒的定义:幸福,即贡献感。
人想要选择自由的时候当然就有可能会迷路。所以,作为自由人生的重大指针,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引导之星”。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这些令人诧异,甚至看起来互相矛盾的观点,却环环相扣,引出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很大,可以无穷大,只要“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
后来听樊登讲丹尼尔·夏皮罗的《不妥协的谈判》中也有这样的一句话:一块石头就能够改变河流的方向。
最后送上书中尼布尔的祈祷文: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
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过好我的每一天,
享受你所赐每一刻,
把困苦当成通往平安的道路,
像主耶稣那样,接受这罪恶的世界,
按其现实本相,而非如我所愿
相信他会使一切变得美好,
只要我顺服他的旨意;
我可以在此生有合宜的欢乐,
并在永生里,与他永享至福。
阿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