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9与本书共同渡过6h1min,梳理如下18条:
一、总的来说,阿德勒心理学中有主要以下反常识的方面: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皆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不要去追寻认可,要进行课题分离。
- 也许读者乍一看这些主张和观点就很想反驳,这些主张可能是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的论调。
阿德勒心理学指出,只有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会批判其为“享乐主义”,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
二、为什么要去否认“原因论”?
- 因为再怎么“找原因”,对改变一个人来说是于事无补的。找原因只是为了给现在的自己找到合理的借口或理由。
三、为什么不赞同寻求他人认可呢?
- 人寻求他人认可是受赏罚教育的影响。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 假如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的话,那么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候你也就不会发怒了。
四、难道阿德勒心理学是在鼓励你做“任性自私”的人吗?
- 其实,这就涉及到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人际课题、爱的课题)分离开。要冷静地划清界限,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 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分离课题不是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
五、为什么你常会感觉到不自由和受羁绊?
- 感受到不自由和受羁绊,其实本质是“回报思想”的束缚。 是来自于“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
- 其实,我们既不可以去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我已经那么努力了,结果还是没有考上。”这类的想法就是一种干涉别人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方式。
六、经常被别人剥夺课题的人会逃避一切困难
- 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比如,孩子总系不好鞋带,对于正忙碌的母亲而言,直接帮孩子系鞋带要比等待孩子自己系好更快。其实这就是一种干涉,是在剥夺孩子的课题。
七、别干涉的生活有时候也会让自己活的更轻松不是吗?
- 在意别人的视线,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这或许的确能够成为一种人生路标,但这样却是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要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八、自由是否有代价呢?
- 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是你被某人讨厌,这就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体现。
九、难道只有惹人厌的人才是自由的吗?
- 不是说要去惹人厌,而是不要害怕被人讨厌。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获得幸福的勇气之一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十、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 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十一、拥有共同体感觉和追求自由矛盾吗?
- 如果我和你的关系是因为我的拒绝或反对或意见不合就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没有再缔结的必要,有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也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十二、阿德勒心理学还主张“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 批评和表扬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样的特点。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 而阿德勒心理学主张把所有人际关系看作“横向关系”,不是“纵向关系”。
十三、自卑感的来源
- 自卑感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十四、不许干涉那岂不是人际关系变得冷漠?
- 不妄加干涉并不意味着不给援助,可以做一些不是干涉的“援助”。比如做出“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或者“要考上985高校”之类的指示就是干涉,而援助是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直面课题的是其本人,下决心的也是其本人。
十五、人怎样才能够获得勇气?
-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的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 而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建立共同体感觉就需要三个关键: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十六、关于幸福和不幸
-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 而幸福就是“贡献感”。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去追求幸福的。
十七、甘于平凡也是可贵的。
- 人为什么非要追求做特别的人,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
- 阿德勒心理学非常重视“甘于平凡的勇气”。
十八、人生就是连续的刹那
- 人生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联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不是为了登顶而一直认为自己“在路上”。
- 计划性的人生根本不可能。人生就像在跳舞一样,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但是也不存在目的地。
https://xpanx.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