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岸见一郎所著,他于阿德勒,就像柏拉图于苏格拉底。他很早接触到阿德勒的心理学,非常受益,于是成为可阿德勒心理学的“传教士”。
阿德勒心理学非常特别之处在于他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而是另辟蹊径推出“目的论”,恰恰是与后者相反。
关于我们自身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是先有目的,然后找到各种理由去论述,试图把目的变成原因,隐藏自己真实缺乏勇气的意图。比如:一位朋友常年自闭在家,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然后说自己很想出去,但是他说他只要一出去就会浑身乏力,心悸流汗。这并不是说这个人是装病,他的感受是真实的。但是,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也许来源于潜意识,不为她他本人所知。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过去也好,经验也好,都无法决定我们当前或者未来的行为,一切在于我们自身当下的状态。因为是我们赋予了经验和过去以意义,而不是它们本身脱离我们存在。如果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沉浸其中,不可自拔。这既不是因为Ta无法摆脱“不幸”的境地,而是因为“不幸”对Ta自身而言是一种“善”。这种“善”可以帮Ta抵挡伤害,获得同情和关心。
同样,一个人所谓的悲观性格,也是由于Ta选择悲观,没有获得幸福的勇气。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自卑感常常和自负感如影随形。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我们每个人都是立体的,无法在各个层面超越他人,我们的人生并不是一维的赛场。与过去的自己比较,才能真正持续提高。自卑感也是促进我们进步的存在,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运用。
发怒常常是由于自己没有合理方法达到自身欲望。我们面对各种问题和突发情况的时候,无法避免从不发怒,因为我们总有束手无策的时候,那么我们可以尽量在发怒前思考我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达到目的。
我们和世界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成为“个人”,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造成了“人的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就是人生的课题。在“不得不面对”这一意义上确实可以说是“义务”。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这些都让我们和世界产生关联。
交友的课题在于我们很多人无法把他人看成“伙伴”,总是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把别人想成是“敌人”,为了逃避人生的课题。(成为敌人很容易老死不相往来,成为伙伴却有许许多多的合作和接触。)实际上在交友课题中,我们的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原则上来说,根本不可能存在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工作的课题在于追求将工作作为人生的一部分,和生活相平衡。人们成为工作狂,说没时间顾家,往往是由于逃避除了工作外的人际关系,实际上同事作为结果导向的合作伙伴,是比较容易维护关系的。
爱的课题在于不干涉别人的课题,首先做好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比如父母觉得孩子不学习,给孩子报各种补课班,反而使孩子由于自身课题受到侵犯起到反作用。过度的支配欲也是出于父母望子成龙的虚荣心,也是利己主义。这是基于上下级的纵向关系,并不是真正平等横向关系,往往给人带来厌倦和压力。父母也对待孩子也不可以批评,不可以表扬,但是可以表示感谢。批评和表扬也都是基于上下级纵向关系,容易培养出讨好型人格,忽略自身的意志和动机追求的价值。此外,我们看到别人需要帮助,在没有经过别人同意和接受的情况下去帮助他,实际上也是出于我们的同情和“不忍心”继续看到别人这样的处境,所以,一个人的帮助实际上更多的是对Ta自己心理的一种补偿,与被帮助者无关。所以,我们遵循的原则是给予他人建议和帮助,但是不干涉他人的行为和选择。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在我们视别人为伙伴后,就会建立起共同体感觉,我们共同为伙伴们也就是共同体做贡献。最小的共同体是“我和你”,大一些的共同体如家庭,企业,学校,地域社会等等。另外,阿德勒认为共同体并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生物间的,还可以包括非生物,或者时间上的过去和未来。不过,他承认自己所说的共同体是“难以实现的理想”。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建立共同体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首先要接受自己的“普通”以及自身并非世界中心,这样可以减少主观,增强共同体感受,可以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他者信赖”就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阿德勒心理学并没有基于道德价值观去主张“要无条件地信赖他人”。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一个人自己的课题。想要合作就要基于信赖,否则就不合作。
“他者贡献”基于一种每个人都有价值的基础。这种贡献不是依靠行为去衡量,而是从“存在”角度衡量。比如一个生病在床什么都做不了的老人,他的存在就是价值,他为其他人提供了贡献的机会和爱的寄托。如果世界上没有弱者,大家该怎么获得帮助别人的快乐,体现自己价值的快乐?进行他者贡献时候的我们即使作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毕竟,判断贡献是他人的课题。
当我们在共同体中遇到困扰,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属于更大的共同体,例如国家或地域社会等,而且在哪里都可以作出某些贡献。我们在小的共同体遇到不适应的时候,可以从大的共同体找到归属感,从而逐渐适应。也就类似于“升维”。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最后,引用书中的两句格言:
1、过度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2、只要存在,就有价值。
3、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4、“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5、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