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2本书,3月份第3本书读完了。89.7万字。
这是由三本书组成的全集,是一本“硬”科幻,需要大量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才看得懂辣么一点;但她又不是一本科幻书,因为书中对人性对人类社会对地球文明的描述,让我时时觉得自己是在读一本深刻而慈悲的哲学书。
看到第二部的时候,我以为爱情死了,以为人类就此消亡。然而并没有。第三部里,爱情在继续,爱和仁慈、怜惜都在继续。哪怕有时爱和仁慈会带来灭绝的危险,但书的最后还是以超越物种的大爱来作为程心的最终选择——放弃舒适的小宇宙生活,还物质于宇宙,并相信所有的小宇宙拥有者都会为此而献出自己的生存机会——作为全书的结局:终于,爱、仁慈和奉献是生命智慧的终极选择。
摘录笔记如下,和大家分享:
1.对本书,有太多的感触和赞叹,却因为表达能力所限无法准确说出,好在是这本书的推荐序《写在“基石”之前》已经写出了非常好的总结:
(1)我国科幻文学与美国科幻的差距,实际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美国科幻从期刊到图书到影视再到游戏和玩具,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动力十足;而我们的图书出版却仍然处于这样一种局面: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能满足的同时,出版者却感叹于科幻书那区区几千册的销量。结果,我们基本上只有为热爱而创作的科幻作家,鲜有为版税而创作的科幻作家。这不是有责任心的出版人所乐于看到的现状。
(2)《三体》是一部多重旋律的作品:此岸、彼岸与红岸,过去、现在与未来,交织成中国文学中罕见的复调。故事的核心竟然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文革。当主流文学渐渐远离了这个沉重的话题,大刘竟然以太空史诗的方式重返历史的现场,用光年的尺度来重新衡量那永远的伤痕,在超越性的视野上审视苦难、救赎与背叛。这一既幻想又现实还科学的中国版《天路历程》,疯狂而冷静,沉重而壮阔,绝望而超脱。
(3)第一部最有历史感和现实性;第二部的完成度最高,结构最完整,线索最清晰,也最华丽好看;而《三体Ⅲ》则是把宇宙视野和本质性的思考推向了极致,这方面目前无人能及。
(4)《三体》对历史的反思,《三体Ⅱ·黑暗森林》对道德的超越,到《三体Ⅲ》发展成为对全面的宇宙社会学、宇宙心理学、宇宙生态学的建构。
2.这本《三体》就是为具备了极大的想象力和广深的科学知识的阶层准备的,它的内涵和意境,常人难以理解;读懂它所需要的知识,其层次之高,内容之深,也是常人不可能具备的。
3.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么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吗?往小处说,这是科幻迷们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往大处说,它可能关乎人类文明的生死存亡。
4.每个科幻小说家都是哲学家
(1)作者说“宇宙逃亡根本不可能实现,关键是谁走谁留啊?这不是一般的不平等,这是生存权的问题,不管是谁走,精英也好,富人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只要是有人走有人留,那就意味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的崩溃!人权和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生存权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被留下的人和国家绝不可能看着别人踏上生路而自己等死,两方的对抗会越来越极端,最后只能是世界大乱,谁也走不了……”
(2)每个文明的推进都是源自这两个重要概念罢:猜疑链和技术爆炸。
(3)普通人的目光,是他们所在地区和时代的文明程度的最好反映。
(4)像欧氏几何一样,先设定几条简单的不证自明的公理,再在这些公理的基础上推导出整个理论体系。
(5)等年老的时候,回首曾经的艰难坎坷甚至绝望,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吧:
其实呢,事情真没那么严重。
(6)宇宙文明找出两条公理: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7)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给岁月以文明,给时光以生命。
(8)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