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头:8.9看完,8.28才写书评。本人拖延症+懒癌晚期,谨记“影评”“书评”在看完电影和书籍后一定要立马写!立刻!马上!不然后期很多情节内容都忘了,对写作有大影响!
正文: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无论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他们始终都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与底线,视原则为人生信仰,并终生都遵从内心的声音去活着,哪怕不被理解,哪怕孤身一人,只要认定了,就会始终坚持如一。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是我在2018年读过的“最好”的小说,没有之一,所谓“最好”即文笔最朴实、故事最感人、思想最深刻、影响最深远。当然这不是对“最好”下定义,每个人对“最好”俩字也有不同的见解,我想表达的是在2018年1月初至今,这是我看过的最深入我心的一本小说。
本书的作者系《外婆的道歉信》同一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瑞典80后博主、专栏作家,本书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写这本书的契机则是某天他把自己和老爸在宜家吵架的过程写在博客上,妙趣横生的对话让他瞬间爆红,吸引众多网友到巴克曼的博客讨论和吐槽自己的家人,于是他灵机一动,开启了欧维的寻死之旅。
单看书名便能明白,本书是围绕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各种寻死的故事,但是这个书名取得非常妙,妙在一瞬间就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心生疑问:为什么他要寻死?因为社会压力?工作不满?家庭不幸?还是......带着疑问,读者一定会仔细注意每个细节的发生,去寻找那个让欧维决定去死的真正原因。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就会慢慢发现,原来这是作者给读者设下的陷阱,哪有什么社会压力、工作不满或是家庭不幸,欧维是一个59岁,脾气古怪,嫌东嫌西,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被背地里称为“地狱来的恶邻”的小老头,却也是个外冷内热、别扭可爱、刀子嘴豆腐心、嘴巴上骂骂咧咧拒绝行动上却很诚实帮助别人解决难题的小老头,他有活泼热心又爱闹事的邻居,有一只叫恩斯特的小野猫,还有一个虽已去世但曾照亮他黑暗世界的妻子索雅,表面看他的世界是冰冷的、灰暗的,但实际上却是温暖的、明亮的。
现实生活中像欧维这样的人太少了,他的固执不是知错不改,也不是钻牛角尖不回头,而是对于国家、社会、团体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他认为对的行为习惯都要牢牢遵守,不仅是他自己遵守,还要求周围的人一起遵守,这不可避免招人讨厌。但他始终都坚持着,明知不会有人去牢记,却依然通过他自己的方式孜孜不倦地教诲和指导,以期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尽管这个期限是无期。
欧维总共寻死了四次,第一次采取上吊的方式,但是厂家生产的绳子质量太差,在上吊过程中竟然断成了两截;第二次是他坐在自己的萨博车里,关上门窗,用塑料堵住排气口,企图想一氧化碳中毒,但是被新搬来的邻居帕尔瓦娜打扰了,原因是她丈夫从梯子上摔了下来,而她要求欧维送她和她丈夫去医院;第三次他着装整齐站在火车铁轨边上,等待着火车经过就跳下轨道,没想有一个路人突然发病倒进了轨道,他不得不将他救上来;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他真正的寻死,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似乎所有的人都已进入梦乡,猫咪也睡了,他走进厨房,打开收音机,拿出猎枪准备自杀,祷告已经做完,正准备开枪的时候却被从家赶出的阿德里安和米尔莎德闯入所打扰。
一个三番两次寻死的人似乎真的是不想再活了,否则你没办法解释他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死亡的路程,但欧维难道真的想死吗?在经历失去妻子、失业后他是真的想死的,但在一次次寻死都被各种原因阻碍后,在与邻居摩擦交流生活后,在找到即使妻子去世、工作丢失但好像也有可以活下去的勇气之后,他真的还想死吗?答案是否定的。活着,便是最大的勇气,我们选择生,一定是有什么值得留念和坚持的东西在,既然留念还在,信仰还在,那我们便还活着吧。
我们从书中收获了温暖、治愈和感动,但是我不得不说,现实中像欧维这样的人很难招人喜欢,事态轻一点会没有朋友,事态重一点则会影响工作进展甚至是升职加薪等。大部分人不会喜欢一个固执己见、脾气古怪又常常嫌东嫌西的人,所以所有的人都在避免做那个讨厌的人,为了生活摘下尊严转而挂上一张虚伪的面具示人,这是这个社会的常态,所以我们越是见惯了自私自利的人,就越喜欢书里不求回报的欧维。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学会读人。读他人,也读自己。人生而孤独,我们也不强求所有人都能理解我们,但若是有一个人看穿了,并能理解、包容、接受我们,那就是值得感恩的事。
最后借用豆瓣点评@smarttree的话:
愿所有执着而善良的人,即使寡言、刻板、沉闷,都不该孤独,也不该被孤独,更不会被这个世界抛弃。愿所有执着而善良的人,就算遭遇不公、不幸、不快乐,也会遇见、再遇见、又遇见幸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