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道德經》原(書)文,自不必評說,衹是覺得它的指向讀者是有不同說法的。不同的讀者肯定站在不同的層面來理解和解讀,結果當然也就不同了。我每次看也有不同的感覺。
讀經典書,覺得首先應“穿越”到作者(古代)當時的時代背景去考量,而後再回到眼下的時代,來理解和吸收其思想精華,切忌死板硬套,或者一味否定。
老子在那時候為何留下這五千多字?看到社會如何了?恐怕都是難以說清楚的事了。覺得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崇尚人地天自然和諧,順道,無為不爭(並非無所為和不努力上進),以柔克剛。如,“不尚賢,使民不爭”,又有,“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等等,均有其道理,有了“賢”,則有“不賢”,有了比較則有了“分別心”,爭紛則起,和諧則失……然,現代社會則宣揚競爭,考覈績效,末位淘汰……從幼稚園開始,甚至從胎教開始,就強調“不要輸在起跑線……”,一輩子都在爭,甚至連墓地也要爭!有些人每天都是雞血滿滿,滿腦子的“爭”……所以,當代人如何解讀《道德經》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比較本書的“譯文”和”前人校注”就可以看出兩者的差別。“譯文”如白開水,可解渴,但覺得有點不到位。“前人校注”倒是可供多角度參考,甚好。
“解讀心得”有明顯的“說教感”,少了點“智慧”,看了覺得有點擰巴……“經典故事”不要也罷,篇幅太大,有反賓為主之嫌,且有的太扯。
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當屬後者了。
https://xpanx.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