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个月,我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读完了。所有的皇帝陛下们统统都被我抛诸脑后,只有三个人让我历历在目泪流满面,他们是于谦、张居正和杨涟。他们三个都是读书人,都是书生,都是明朝臣子,是忠臣,都曾在明朝危难时刻力挽狂澜,他们的丰功伟绩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鉴证的。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当年明月
今天,只讲杨涟。
杨涟,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值得名垂千古、载入史册的人。
杨涟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他骂皇帝,骂后妃,骂魏忠贤,他无畏权贵,无畏危险,无畏生死。他明知胜算不多,也拼命一搏。
他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一万两”,拷打每五天一次,打到不能打为止,杨涟的下颌脱落,牙齿打掉,却依旧无一字供词。他顽强的信念和坚韧的生命力让阉党一流害怕,恐惧。他们一定要至杨涟于死地不可。
在暗无天日的监房中,一次次的用刑拷打,在“土囊压身,铁钉贯耳”的残酷折磨下,杨涟的生命终于走到尽头。他用被打得几近残废的手,颤抖地写下了两千字的绝笔遗书。在遗书中,他写下了事情的真相,以及自己坎坷的一生。
“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
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鲁迅先生曾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杨涟,他的勇气和信念是深深烙印在骨子里的。身体上的折磨只能让精神更加强悍。谁说书生只会之乎者也?谁说书生只会空谈大道理?谁说书生手无缚鸡之力?
杨涟,一介书生,心怀天下,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2021年5月25日 下午11:56 1F
历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记里面的很多故事,百读不厌,很有趣味。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传统的涉入历史的角度,有人选择搞学究,有人选择戏说,要么太正经,要么瞎胡说。
喜欢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史实,也有自己的理解,既进行了研究,又不要读者也跟着板板正正,将历史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有血有肉,很真实。
《明朝那些事儿》,个人感觉,就是这样一本书。
看似调侃一般的语言,却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人轻松的就能进入那些曾经或辉煌或暗淡或荣耀或耻辱的岁月,去了解去认识那些曾活跃在历史岁月中的人。
当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学浅,看不懂太学究的东西,所以觉得这种文体比较好接受。但是,我记得白居易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写完之后会拿给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显:争取让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正所谓:通俗易懂。
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讲台—百家讲坛,也是在普及历史,让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轻松的了解历史。
所以我觉得,今天有人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很难得。
不过,客观的讲,不会不朽。
但是,不简单。
2021年5月25日 下午11:57 2F
结果的话,不好置喙,不过原因我觉得可以谈一谈。以前人不说做的结果咋样吧,一上来就是圣人之道,至少四书五经圣人之言是读了好些年,背了好些年的,哪怕阳奉阴违,道貌岸然总有那么一条线他是不能越过去的,哪怕是做样子也是要做一做的,更别说一些大家族治家严整,言传身教了。骨子里有读书人的傲气。可是现在呢?就一门思想品德课程上到初中,小学不考,中学开卷,大家都是过过场,父母忙一点或者偏宠一点,没有人管制。而且还有现在思想开放、读书功利、独生盛宠等等等等。
但再反过来说一句,每个时代价值体现方式是不同的,至少我遇到不少正直善良的人,甚至有些让我敬服。想来也有赖于他们家长的言传身教和自我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