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不一样的历史

MoMo 2021年5月26日06:46:09
评论
299

历时一月有余,期间经历了轰轰烈烈的高中同学二十年聚会(之所以说轰轰烈烈,是因为在聚会之前半个月,同学们已经在群里热聊起来,于是每天抱着手机聊天、傻笑成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也不例外),断断续续多次修改一篇论文(投出之后尚无消息),以及假期未结束就已开始的紧张的工作,应付这么多事情之外,终于看完了电子版的《明朝那些事儿》。相比于十年前它的出名,我读它未免太晚,但很庆幸此生并未错过。

无疑这是一本历史书,想想在书柜里躺了几年的《史记》《资治通鉴》,不禁让人诧异此书的魔力,其实正如作者所说“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就是被这种好看的历史书深深地吸引了。难怪主讲投资的老师提倡每个学员要读一遍这本书呢,因为投资之要义终究是自我品性的修炼以及与人性的斗争罢了。

1、作者其人

为了了解把历史写得如此有趣的人的情况,我特意百度了“当年明月”,看到资料觉得很吃惊,原来他并不是科班历史学出身,且并未从事相关行业,而只是白天正常上班,晚上码字而已。先是在天涯更新,后转战新浪,成名后被领导重新认识并升迁。

从很多相关帖子得知,《明朝那些事儿》大红大紫之后,当年明月并未趁热打铁写出更多,甚至原来日更的博客也停止更新,或从政、或专业搞出版相关,他的现状我并不感兴趣。因为从他的书里以及搜索到的只言片语知道,他正在践行着自己的看法——“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这里的成功无关乎金钱、物质、官爵和利益,也不关乎他人的观念,从这点上来说,我想当年明月已经成功了。

2、治学之精神

读书的过程中,无论是偶尔出现的歌词,还是时不时冒出来的流行用语、无厘头语、饶舌语,都提醒我作者治学之精神,简单而言,可以用“融会贯通”一词概括。但之所以能“融”,其前提是要做到每个相关的知识点都吃透,所以书中不仅仅涉及了明史,还有了清史、现代史,同时期日本的历史以及兵法武器的发展、科学史等。

从书后所列的主要参考书目也能看出,作者将与明朝相关的史料,无论古今、无论新旧、也无论正野,全部纳入麾下,边边角角,360°无死角地读完、读透,这些书可真的是晦涩难懂的,只想想要读这些书都觉得头大,更休说要读透且要贯通了;那些枝枝叉叉的相关书目,或许就为了某一句话,作者就要读几本书才敢下笔,就像跑了线的毛衣,拉出一条线来,一直扯不断,直到最后将一件毛衣完全拆开来,才明白其构造。

作者在书中写,他看了这些史料长达十几年,而此书开始落笔时作者才二十多岁,可知作者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始阅读这些大部头了,该是多大的兴趣和信念在支撑着啊!在同龄人尽情玩耍、哭闹或为青春伤春悲秋时,他却在挑灯苦读,且要偷偷摸摸,因为他所做的事情并不为父母所理解。正是在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下,他达到了融会贯通,将一条条线索捋顺、摆在那里,最终织就了一件“华丽的历史服装”;正是这种深度钻研的精神,他才终于实现了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做学问,当学习他这种治学的精神!

3、行文之风格

可以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能够一炮而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行文风格,毕竟在百家讲坛高收视率的背景下,能够讲历史的名家、教授还是不少的,没有点独特的东西怎么能够吸引那么多挑剔的读者呢。他在多年阅读史书的过程中,已经熟谙其中套路,当然其语言之乏味也是众所周知,他深知大家都不喜这种学究式的历史书,因此立志要写一本好看的历史书。

于是,在其他史书中扁扁的一个名字,在当年明月笔下却有了灵魂,不会因为该人物后来比较成功,就肆意夸大他任何阶段的表现,也不会刻意避开人物的缺陷不谈,相反则是比较真实地讲述这个人物的优缺和经历。因此书中的人物无论多大成就,也无论多么罪大恶极,在他笔下都不会单纯好,也不会单纯坏,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丰满圆润,读者读起来则觉得比较亲切,似乎就是邻家的某个人一样。

提及历史、言官,就会想起客观、公正,不掺杂个人观点等,但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却推翻此道,在他的笔下,会写很多次魏忠贤“死太监”,也会写敬佩民族英雄,还会写天道之公正。所以,在读这本书时,我们看的既是若干年前发生的一幕幕,也是通过作者的双眼看以往的一幕幕,正如赵老师所说“当你看到我所看到的世界,你将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因为看到了当年明月眼中的世界,所以我们重新认识了明朝。

对于明朝,印象中就是一个奇葩朝代,历任皇帝都有点怪癖,不是爱斗蛐蛐,就是喜欢木匠活,要么就是钻在深宫研究能够长生不老的仙丹,一句话就是不务正业、荒诞不羁、昏庸无度。但通过《明朝那些事儿》,借由当年明月的眼睛,我们发现明朝其实没那么糟,那些皇帝虽然有些个性的爱好,但基本都是比较靠谱的,即使不上朝,却也是什么事都心中有数的,甚至有的皇帝还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国家民生大事上,比如崇祯。但朝代更迭,虽说与气数有关,却也有普遍的规律在,犹如个人、公司的发展,由起步到渐入佳境再到逐渐没落,历朝历代都逃不过,因此一个人的努力是扭转不了这种大势的。

4、态度之严谨

虽然行文比较逗比,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胡编乱造。恰恰相反,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的态度是相当严谨的。对于没有史料佐证的,作者会明确告知不敢乱编、瞎猜;对于那些可以按照逻辑推测的,则会详细写出自己的推测理由;对于有疑问的或者不易理解的,则是试验、实地调研加资料阅读等方法一起上,比如写到宁远防线时,作者说为了弄清为什么宁远这么重要,亲自到达那个城市,观察地形,查看多张地图,对于其重要性一目了然,并将其落在笔端;再如写到类似凹形的城楼,作者也是亲自前去观察,耳边响着历史的号角,围绕城楼一圈,这种实地考察的严谨态度也是此书能够广为传播的基础吧。

同时,为了直观感受作战过程中群众的战斗智慧,即棉被、稻草加上火药是如何将勇猛的后金逼退的,作者在文中写“几年前,我曾找来少量材料,亲手试验过一次,这次实验(用“试验”似乎更好)的直接结果是,我再没有试过第二次,因为其燃烧的速度和猛烈程度,只能用可怕两个字形容”,从中不仅能体会作者的严谨,似乎还能看到作者一丢丢的好奇心和童真。

当下芸芸科研工作者,若都能持当年明月这种严谨的态度,将是国家之大幸!

5、后    记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心中一直盘旋着一句话,就是张爱玲那句“见了他,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可我的心境与张爱玲不同,因为她表达的是感情,而我却是要表达对当年明月之五体投地的佩服。

看他的书,了解他治学的精神,行文的风格,严谨的态度,我羞愧得“低到尘埃里”,但“心是欢喜的”——竟有这样的人,将历史写得这样有趣;竟有这样的人,将兴趣、爱好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竟有这样的人,对待史实一丝不苟、打破砂锅问到底,我等治学、研究,若能做到他这样,怕是无不成的。

因此,虽然他二十郎当岁就有此成就,还因此被不少人微词,但我以为这是他应得的。

若说让我们向他学习吧,恐怕是做不到了,因为太着急了,没时间啊,因为不着急就没机会了,等着等着就没政策了,……,如此等等。我们活在一个求快求多的时代:你一年读100本书?太少了,我一年300本!但若问还记得这些书中的什么,让我告诉你:偶不在乎!

但我想,偶尔慢下来,读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书,深入其中的情节,挽手其中的人物,理解其中的作者,生活会越发有趣吧!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26日06:46: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36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