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又一次读完了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该歇歇了。
在进入歇业状态之前,还是要写点东西的,关于这本书,关于读这本书的感受,还有关于个人生活的一些理解与感想。
关于这本书,就不多说了,总之,是一本有气力的书,比网上那些胡编乱造的书强了不知多少倍,这本书多读几遍,是很有好处的。
关于读这本书的感受,很多,一时间写不完也不知从何开始写,就拣我感受强烈的内容开始写。
历史很漫长,尤其是对于一个人,一个人的生命纵然漫长,也不过一百多岁,而一百多年对于历史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因此,个人,单纯的个人是很难产生历史感的。
什么是历史感?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把常说的“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转换成“带着历史的感觉过现实生活。”
是的,现实生活不容易,可倘若带着历史的感觉来度过今天的现实生活,就会发现,我们,并不孤独。
正如当年明月在后记中所说: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过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今天的我们,依然会孤独,绝望,坚持,妥协。
因为,我们是人,和几百年前的那些人并没有区别。
他们所经历的,也正是我们所面临的;我们的感情,他们也曾有过。
抗争、孤独、奋斗、希望、绝望、坚持、妥协、公理、正义、生存、名声。
当然,还有很多。
当孤独的杨涟坐在阴森恐怖的牢房中,当渺小的袁崇焕站在孤独的宁远城头,我相信,他们依然是强大的。
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所站立的位置,并非是绝境,因为,在他们身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信念在支撑。
正因为这种力量、这种信念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所以,他们所站立的位置,并非绝境,他们,也并非孤独。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前期是很热闹的。越往后读,孤独感却越深,孤独到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一点点。
孤独是不被人所理解的状态,不为时人所理解,寄希望于后人,似乎也不那么靠谱。
当他们处身绝境时,力量、信念却来自于传统,来自于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力量。
这是句相当扯淡的话,不来自于以前,难道还来自于以后?
所以历史感很重要。
目前靠不住,以后不靠谱,在我们绝望的时候,力量来自哪?
来自历史上那些和我们一样同样是人却能坚持又能妥协既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又能在绝境中走到仙境的人。
历史又是短暂的,毕竟,历史的主角是人,一代人的生命,一代人的生活,才是这个时代最核心的历史。
当年明月在最后一章写了徐霞客的故事,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在我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我读到了这句话,当时,我认为这句话相当胡扯。
这也难怪,当时的我,正焦头烂额忙着找工作,从校园的单纯学子到社会的各种规则,适应都适应不来,还怎样按照自己的方式?
几年以后,我第N次读到了这句话,我认为,这句话相当重要。
在此之前,包括现在,我仍然是个很矛盾的人。
高中的时候,我最喜欢语文,最喜欢写作文,然而,高考两次,语文考的最烂;
大学的时候,我不喜欢本专业,然而还是修完了四年大学课程,甚至在大三的时候,又开始了本专业考研;我自以为喜欢文学类专业,却在听了几堂课后毅然放弃,只是因为怕专业学习毁灭了自己的兴趣;
毕业之后,我并不喜欢在体制内工作,却还是一次又一次向体制内发起冲击,最终,冲击成功;结果,继续冲击;目标,更好的体制内。
直到现在,我自以为喜欢写作,却总是在几天后歇菜,然后在歇菜之后看到之前写的东西就会脸红,就会忍不住鄙视自己,同时劝告自己:功力太差,还是用心多读些书吧!
总之,我是个矛盾的人。
按照自己的方式,似乎并不容易,什么是自己的方式?
面对压力,妥协是正常的,况且,坚持未必也就是最好的选择,况且,坚持什么?
因为不知道坚持什么,所以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方式,因为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方式,所以总处于迷茫之中,找不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认为,只是我认为,在知道坚持什么之前,在找到自己的方式之前,至少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一个完全独立的人。
这里的完全独立,并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完全独立,而是纯粹之后的意志、精神、思想上的独立和自由。
正如徐霞客临终前,所说的那句话:
“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
“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我是个独立的人,不受皇命,不受资助,我之所以能游历天下,最根源的,是凭着意志的坚强,精神的支撑和思想的渴求,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完了这一生。
一生长吗?
不长。
不长吗?
也很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