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万历十五年》
明朝的历史,不如汉唐文治武功、开疆辟土的精彩,不如清代的腐朽不堪、落后挨打的悲惨。万历皇帝在整个明朝皇帝中,也不如洪武皇帝、明成祖等人功名显赫,甚至不如崇祯皇帝那般勤奋敬业,即使崇祯是灭“国”之君还能得到部分史学家的同情。“万历十五年”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封建王朝的衰落和西方国家实力的提升,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以“万历十五年”切入,运用“大历史观”分析明王朝的内部治理结构;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为分析对象,通过他们的行为和管理效果来反映当时王朝制度、帝国民生等情况。王朝的衰落主要原因是制度的落后,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官制度的理性批判,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这种文官制度更多的是掣肘这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更严重的是造成了帝国的“闭关锁国”的思想观念,即使300多年后被动挨打的时候仍然无法励精图治;另一方面是西方社会的进步,1588年西班牙舰队开始出动征讨英国,“海权主义”开始兴盛,西方国家实力的提升和“大战略”的意识已经掀开了世界经济的面纱,而为了国家利益所进行的侵略已经不仅仅在于内陆地区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万历十五年明王朝已经在战略上输给了西方列强,为300多年后清王朝惨遭西方列强侵略、凌辱埋下了伏笔。
(1)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即位初始十年全都是仰仗张居正,而在张居正去世的五年间就完全 “铲除”了张居正势力,不得不让我们低看他一眼。从开始即位的励精图治,到后来的碌碌无为,也显示了他个人自制力的缺失。从万里皇帝无法立郑氏王子为太子的事情上给我们最大的一个启示是:即使是贵为天子,也不能任意妄为,因为文官制度这个庞大的关系网和官场中存在的种种巨大的力量。
(2)张居正。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坠入深渊。我想这是黄仁宇先生对张居正最高的评价了吧。张居正作为文官制度的杰出代表,首先能洞悉文官制度中的各种缺陷,并且巧用各种方式完成各种改革,在位期间还能发现、推举人才,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社会变革。可惜的是他死的突然,但关键的是他死于自己的过于自信、树敌过多。
(3)申时行。我看待申时行更多是和张居正对比来看的,张居正做事,申时行做人,而在文官制度下申时行可能存活的生命力会远远超过张居正。整本书中,申时行独占2个篇章,不能不说申时行在摆平各方势力中作出的贡献,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申时行的关注和研究。张居正、申时行两相对比,也反映出王朝政治的过于人治,权力斗争和人(官)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简而言之,就是文官制度的腐朽罢了。
(4)海瑞。海瑞应该是万历年间传统伦理道德的模范践行者了,然而他只是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他的所有清正廉洁仅仅是王朝的一骑绝尘,并没有更多的效仿者。按理说伦理道德是王朝的统治基础,在文官制度下官员们对道德伦理的任意践踏成为了万历年间的普遍现象。
(5)戚继光。彭若鸟的故事讲述了管理者的悲哀和执着:作为管理者,你可能默默奉献,也得不到旁人的认可,甚至猜忌、仇恨;但是彭若鸟忍辱负重,依然热爱这个集体,依然为这个集体做出自己的努力。戚继光就像明朝的一只彭若鸟,他树立了道德的高标,警醒自己,示范众人。
(6)李贽。李贽的悲哀也是知识分子的悲哀:他们仅仅作为官员的门客,作为权力的附属存在,而没有独立的身份和思想的感召。李贽本人在学术上的纠结和在生活中的窘迫,更让人为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怜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