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万历十五年,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朝政体制的弊端,“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最极。”道德至上是最大的问题。法制在社会发展是必然的需求。
相比于《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的故事性更弱,学术性较强,整体上文风平淡,通过讲述万历朝各阶层: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文武官员海瑞戚继光,思想家李贽等的人生轨迹中的理想和局限,引出中国社会逐渐走向不可避免的衰亡的原因: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个人之于历史,永远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就算如此,也要相信自己的坚持终会有价值,因为历史这条河太长,你会在黑暗中照亮的,也许是千百年后人的心。
我想那些带着遗憾死在信仰与坚持里的人,都会这么想的。
https://xpanx.com/
2021年5月26日 上午11:15 1F
张居正可以说是清流与循吏的结合。这是他的伟大之处。有两个片段让我的印象深刻,可以说明这点。一是张居正说服吏部尚书王国光揭穿辽东大捷的丑闻。二是他与冯宝的暗中交易。第一件体现了张的正直与诚信。这件丑闻一方面使帝王蒙羞,一方面打击的是他自己的政友,可是张居正非要自己把它捅出来,初一看来无异于跳火坑、断手臂。可是张记起年轻时对清明吏治的渴望,不愿现在自己又做钟馗又做鬼。在他看来纸包不住火,不能因小失大。这即反映出张的清流作风,同时也让我为他的胸襟与远见所折服。第二件事则反映出张居正一个能臣的变通。试想如果一味追求名节,是不可能与大内总管冯宝保持着如此亲密的关系。可是他知道,他推行改革必须取得冯宝支持,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两厢权衡,对冯宝的一些让步换来的是大明王朝的中兴。
2021年5月26日 上午11:15 2F
海瑞代表着熟读经书的读书人怀着远大理想想要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企图改变整个社会法治的人。他的道德节操实为高尚崇高,但他又太过于认真而显得不识大体。当时的社会体制也极其复杂,想要一改法制彻底变革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海瑞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且仅凭个人的远大理想与长期已久中国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体制去斗争,势必涉及到朝中大臣及许多地主富豪的利益,必然将会走向失败。
2021年5月26日 上午11:16 3F
申时行原是张居正身边的人,受张居正提拔得以进宫,因此在他担任首辅时,别人就有了鞭挞他的把柄,而在他上任之初这也是各大官员反对他做首辅的原因之一。
皇帝虽是一切权利政治的中心,实则文官掌握政权,是为权利的源泉。在这样的政府下,道德变的至高无上,成为施政的根基,法治虽存在,但形同虚设。
文官的双重性格,即物质的贪欲和精神上的追求,两者终究不得平衡,其中常常存在矛盾,这也是朝廷中难以真正明理或是齐心协力的原因。
2021年5月26日 上午11:16 4F
万历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聪明却仅仅只是当好一个皇帝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一个人能不能把他的人生过好,聪明是要的,但更多的却是后天的修行”。那当好一个皇帝,纯有聪明劲或者当好皇帝的潜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得后天的修行。
2021年5月26日 上午11:17 B1
@ 当年明月 戚继光是因张居正担任内阁大学士时所提拔而得到重视,并与张居正来往十分密切。在张居正死后,他便被调离,作为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却最终未被万历所原谅。但他生前所收到的重视仍不比其他武将低。
他的戚家军均在一些农民中招募,这些人一般勇猛忠诚,不会临阵脱逃。戚继光自创了许多兵法,独创了“鸳鸯阵”等战术,其军中严格的体制也广为人知,行进过程中擅自离队小便者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