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部用心地,完整地,迫不及待地读完的一本历史著作,因为无论从语言还是内容上都是引人入胜的。读的过程中有感慨、愤怒、敬佩、惊叹,感动、遗憾,五味杂陈。对历史而言,我是门外汉,不敢妄加评说,只是说说自己的心得。读此书不光是补充点历史知识,更为大的收获是来自历史背后的东西。
一是对人性的认识。书中对大明二百多年历史的叙述中,无数历史人物登场。从皇帝到王侯将相(泛指,朱元璋废除了宰相,设置内阁);从名将名士到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然而读到最后我明白了,其实里面只有三类人:纯粹的好人,印象最深的是杨涟和海瑞;纯粹的坏人,非魏忠贤莫属;还有就是并非那么纯粹的好人或坏人。他们是这个大千世界的主力军,差别只在于好与坏所占的比例不同,好与坏的影响程度不同。例如一代名士张居正也有善权谋的一面,抗倭英雄戚继光竟也有好色的一面,而我们所熟知的徐阶,袁崇焕等名人也是多面体。但并不妨碍他们在后人心目中的伟大影响。而奸臣严嵩是一个孝顺的人,也曾经是一个正直的人,但这些都无法抹去他奸臣的名号。这是大人物的故事,里面提到的一些小人物也让我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一群不起眼的宫女太监共同守护一个秘密,一个小生命,才有了朱祐堂的后来,也有了“弘治盛世”;杨涟临死前的血书让本想邀功请赏的狱卒也痛哭忏悔。我感动于杨涟的忠烈,卢象昇等人的气节;王守仁的圣贤之举,海瑞的清廉自律,李时珍对生命的尊重与博爱……也感动于这些小人物的善举。
基于这些认识,我知道了不该片面地去看一个人,一件事,审时度势,就事论事比较公允。我明白了这世界上确实没有完美之人,凡事也不可尽善尽美,不必苛责自己和他人。
二是对历史的认识。历史是曲折前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偶然也有必然,历史中的一个偶然也许在当时就是偶然,然而很多偶然就会造成必然,历史的轨道也就因此偏离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曾很多次假设没有这个偶然会怎样,但我想不出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才能验证其是非曲直,而我们无权去评说,因为我们无法还原那个时代和情境,历史局限性永远存在,人的认识局限性也无法消除。例如,科举制度虽说在我们看来是禁锢人思想的,但在它创立之时却是有进步意义的,他让无数寒门出身的子弟也有了为国效力的机会。对我们普通大众而言,我们并不搞政治,但这些认识可能会让我们对周围的环境,对社会,对国家与政府,对某些政策多一份宽容,于己无利的并非都是不好的。于己有益的也不一定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我不搞政治也对政治没有任何兴趣,但从这部政治斗争与发展史中依然得到了不小的启迪。毕竟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由人民演出的,作为人民的我就如同一个观众,看到了大明人民的生活,和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相比,我感恩并珍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