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在重温的书,先根据部分历史人物谈谈感想吧。
1.崇祯皇帝
百年浮沉,王侯将相俱化土,千秋霸业,谈来不过一场空。很多历史人物用尽一生,才能在史书上留下聊聊数笔,不知这付出和收获是否成正比?然而我无意贬低其功绩。
前段时间我总有种感觉——人这一生,失败的次数总比成功的次数要多,所以失望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直到彻底催垮一个人的信心、希望、梦想,成为行尸走肉。这似乎是大多数人真实的人生写照。然而总有那么一批人不服输,抗天命,抗时运,结局却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崇祯皇帝便是其中代表。
作为大明末代皇帝,他勤勉肯干,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论政治素养和才干,他也不输列祖列宗,有明一代最大的太监魏忠贤是他扳倒的。只怪时运不济,大明王朝到他这一代已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什么都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并未因为崇祯皇帝的努力而给他相应的回报。
我不知道崇祯皇帝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但他回想这一生,应该是无怨无悔的。就像海明威老人笔下的渔夫,费尽心思和鲨鱼搏斗,结果回去的时候发现鱼只剩鱼头和鱼尾了。看起来失败,实则已超越众人——那些害怕失败不愿意去尝试的众人。
说到这想谈一部电影《金刚狼3》。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超级英雄电影,但里面英雄迟暮的场景,依然令人感动。多年以后,曾经的英雄为生活所迫,为新敌所伤,一直苦苦追求的幸福和安宁并未到来,但他们仍全力以赴,为一个不存在的希望而努力,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2.徐霞客
《明朝那些事儿》介绍了大明三百年来各式各样的人,徐霞客是其中很独特的一个。他不像一般人那样,有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只想玩,喜欢四处旅行,所以一生都奔波在外地,浏览名山大川。除了年末回家照顾父母。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件事——
五十岁那年,南京和尚静闻找到徐霞客,希望同他一起去云南鸡足山迦叶寺。然而走到湖南,静闻和尚就圆寂了,徐霞客停下来办理静闻后事。当时当地人都劝他回家,因为他和静闻和尚并没有多大交情,再说徐霞客已经去过鸡足山了。可徐霞客依然义无反顾地带着静闻和尚的骨灰上路,把所有能当的东西当掉作路费。
他这么做的原因,只是因为他答应了静闻和尚。
可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出游,五十四岁那年病重而逝。
我无法从理智的角度评价徐霞客的行为,只能说他做到了他能做的,达到了王阳明所说的:"我心光明,夫复何求?"。再来看徐霞客的一生,其实还蛮羡慕的,因为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一生。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会屈服于各式各样的条件,自己办不到过不了喜欢的人生还去阻止别人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样的人是普遍存在的,因为相比承认自己的失败,更多的人更愿意去否认别人的尝试,以此达到认知的平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