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历史烟云,看淡大明沉浮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合上书的那一刹那,脑海一片空白,却不是作者的在文末提到的没有感觉的感觉,我确实很惆怅,也很忧伤,几百年权争利斗,17代因果轮回,好似一切都是重复的,又好似一切都轮廓分明,只道当时寻常,只道岁月沧桑。想写些东西,才发现无言已对,无言已评!但不写却又不甘,便娓娓道来一二,以示纪念。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它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并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当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对这本书有所耳闻,如今十年过去了,它非但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反而随时间推移,越来越火。直到今天,《明朝那些事儿》依然雄踞各图书网站的热销榜前50位,是各图书馆借阅榜的最抢手的图书之一。
为什么它能够做到这样经久不衰?在还未读这本书之前,我曾这般发问。
于是我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去探寻这本书,去寻找我想要的答案,7月始读,7月渐悟,8月读终,豁然开朗。
我明白了,也懂得了,这是一本超越了历史范畴的历史书,它写的远远不止是历史,它写了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等等等等。是的,当年明月一直都在跟我们谈人生,谈历史人物在面对不同处境时的不得已。文笔再怎么幽默诙谐,该来的忧伤却也是止不住。
这一刻,我想再次背着行囊,穿过历史烟云,细品那些忧伤,看淡大明沉浮。
我看到了洪武大帝的气魄与孤独:那一年皇觉寺里,明月相伴,孤灯一盏;那一年濠州城中,谨小慎微,奋发图强!那一年鄱阳湖畔,碧波千里,火光冲天!那一年茫茫大漠,金戈铁马,剑舞黄沙!那一年开创帝国,保世宏规,光耀后代!他每一步都怀着死亡的恐惧,每一步都在不断挣扎,他并非无畏,却能克服畏惧,最终建立了纵横历史276年的大明王朝。但终了,却也只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护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对比历史,他亦尘埃。“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这或许才是他内心最真切的想法吧。
我看到了于谦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的坦荡。他的一生宛如他那首诗,振聋发聩,尽显英雄本色: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看到了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终于在他人生最为绝望的一瞬获知了秘密的答案: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是人欲。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此一瞬已是永恒。
我也看到了那个怀才不遇的唐伯虎,不同于电视剧里的风流意气,更多的是一个在无奈中痛苦挣扎、无比绝望的灵魂。多少年以后,只有那首桃花歌仍旧在诉说着他的心声,萦绕千载,从未散去: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我还看到了刘瑾、严嵩、魏忠贤等奸臣贼子颠倒是非祸害朝廷。
但我更看到的是杨继盛杨涟曾铣夏言他们不屈服于恶势力的无以伦比的刚强与勇敢。在实力悬殊的战斗中,他们凭借信念坚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历经磨难,矢志不移,不畏强权,虽死无惧。
生既已矣,未有补于当时;
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我还看到了一心只为人民的海瑞、看到了尝遍百草著《本草纲目》李时珍、看到了始终相信公平正义的张居正、看到了廉洁自律从不妥协的卢象昇,看到了......
看到的东西指不胜屈,看不尽,悟不透~
唯有岁月、唯有岁月才能淘尽一切污浊,扫清人们眼帘上的遮盖与灰尘,看到那些殉道者无比璀璨的光芒,历千年而不灭。
何为殉道者: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文末,当年明月记录了徐霞客临终前的一段话: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想要表达的道理也很简单: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是以停下记忆,久久不能释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