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一百多个小时,终于读完了七卷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用“终于”读完,不是因为不喜欢勉强为之,而是因为太喜欢而读读停停,停了又欲罢不能,捡起来再读。
停下来,有时是因为太沉重,有时是因为要思考,咀嚼反刍,沉思叩问——400年明史,从来就是交织着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
如此厚重的历史啊,很难一气呵成!
不想在此赘述内容了,只是越来越对作者“当年明月”产生了好奇:这是怎样一个人,居然用诙谐幽默的大白话,用“戏说”的文笔写出一部恢宏的正史,且视角如同一个沧桑的老人般通透犀利,揭示人性,针砭时弊,嬉笑怒骂间将一个个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描摹示人:朱元璋、朱棣、胡惟庸、蓝玉、海瑞、王守仁、袁崇焕、魏忠贤、崇祯……
我开始去了解作者。
作者石悦,笔名“当年明月”,原来是70年代生人的公务员,专业所学也并非历史,他博览史书,执笔明史,起因仅为自小的兴趣使然。
他伏案近十年,完成《明朝那些事儿》七卷,第一卷刚在博客上连载后,一度点击巨量,引发“明月门”现象。集结书成后,更是名声鹊起,畅销数百万册,创下再版记录,媒体采访、公众讲学邀约也纷至沓来。
但他却依然平静如常——照样在原单位上下班,买外卖,宅家里看书。至于读者关心的“为何不辞职专业写作”的问题,他淡然回答“兴趣就好,一旦成为工作,就反受其累了!”,让众人为其才华横溢喝彩,又为其淡泊名利钦佩——如今能耐得住寂寞,接得住名利的人实在不多啊!
至于众人好奇的“为什么要费尽心力写这部长篇巨著”的提问,他的回答很独特——他讲了一个与他看似无关的故事,一个关于徐宏祖一生游历的故事。
生于万历十五年的徐宏祖自小不好读书,不好逐利,只好游历。“世界这么大,他也想去看看”,在那个科举惟才的时代,他应该算是个“不学无术”的另类。偏偏徐宏祖的父亲支持他的爱好“想玩就玩去吧!”,于是,在大众青年头悬梁、锥刺股地追求功名时,徐宏祖开始了自己的游历生涯。
刚开始,他旅游的范围,主要是江浙一带,比如紫金山、太湖、普陀山等。后来愈发勇猛,又去了雁荡山、九华山、黄山、武夷山、庐山、洞庭湖、鄱阳湖、黄河、长江、云贵西藏……
他边走边记日记,虽然很多日记已经散失,但留下来的编撰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徐霞客游记》也已经惊世骇俗!
是的,他就是我们熟悉的徐霞客。
当然,徐宏祖出名是他身后的事情了,生前他出入的很多地方,可谓人迹罕至、道路艰难,他一路风餐露宿,多次死里逃生,数次遭遇抢劫,只为攀登山峰看看山那边的风景。
并没有人命令他这么做,也没有任何政府背景支持他这么做,更没有朋友鼓励他这么做,而且,他这么做也不会带来什么“名”(网红文化还没出现)和“利”(生前也没有任何出版的可能和意愿),他就这么一个人从青年走到老年,从生龙活虎走到身患足疾。
患了足疾无法行走的徐霞客终于卧榻家长,不久便病逝,终年54岁。
他一生都在游历,没有资助,没有承认(至少生前没有),没有利益,没有前途,放弃一切,用一生的时间,只是为了游历?
究竟为了什么?
我终于明白了作者当年明月讲这个故事的用意——如果你看懂了徐霞客,便读懂了当年明月。
是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地出发,避开所有世俗价值的评判,一路跋涉,只为心之所向,这便是徐霞客,也是这个看起来有点胖乎乎,人到中年却并不油腻的宅男公务员——当年明月。
他作为国家干部,成功写作这本巨著,很可能会成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案例——外部纷至沓来的赞誉和体质内“不务正业”、“沽名钓誉”的批评。
马未都先生有次对他说:这世上很多人都有不喜欢你的理由,因为你成名太早,成名太盛,太过年轻,人家不喜欢你,那是有道理的,所以无论人家怎么讨厌你、怎么逗你,你都得认,你该认。
当年明月答:我认,赞也罢,毁也罢,我勤奋写作,乐在其中,无他。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个王朝的历史故事,但后人读史未必都可为鉴,悲剧该重演的还会重演,王侯将相兴衰起落也都会继续,所谓的千秋霸业万古流芳,用更长的历史视角看,也不过沧海一粟,白驹过隙。
能够把握的也不过是自己的短暂人生,名利也好,功过也罢,惟心之所向才好!
正如当年明月在后记里引用的:“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2018年11月19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