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也不容易

MoMo 2021年5月26日16:21:59
评论
228

钱老的《围城》讲了一个有趣又耐人寻味的故事,更创造出一个摇摆在现状内外这种心境的代名词。
鲍小姐斗胆绕到婚约的围城外透透气,不枉此行;苏小姐无视其他,偏为那座向往的围城拼尽全力,头上撞出一个大包后跌入一座出入自由之城;唐小姐看清了围城,还是不自知地被困其中,最终痛心疾首;相比之下,苏小姐占领了前赴后继姐妹们迟迟未攻下的那座同样的围城,阅至一半,读者都为苏小姐折服,师出无名,却有智慧、有谋略、有行动,成为那座城的最终主人也当之无愧。然而,千方百计入了城后,是从此过上了王子公主的幸福生活?还是与围城外的其余势力纠缠不清,最终波及城内生活,一拍两散呢?
看完整本书,书中的几样宝贝挨个数一数:
第一,书中的类比用得极为精彩,特别是前半部分第二、三、四、五章。一边捧着书,一边捧着腹,读时酣畅淋漓,读后回味无穷。类比精彩,正如可口的饭菜,实在让人垂涎,略举数例:
“除掉开头几句话,其余全吓忘了。拼命追忆,只像把筛子去盛水。一着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思想的线索要打成结又松散了。隐约还有些事实的影子,但好比在热闹地方等人,瞥眼人堆里像是他,走上去找,又不见了。“
“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着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鸿渐两天没剃胡子梳头,昨天给雨淋透了的头发,东结一团,西刺一尖,一个个崇山峻岭。”
妙不可言,我竟然将书中所有的类比用笔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慢慢享用消化。在写读后感举例时,仍不时地笑出声来,笑而不止。佩服钱老,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一件事情的感受触及另一件事情的感受这种点对点的连线本领,类比描述对接时自然和谐,浑然天成,毫无突兀与断层。
第二,书中的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孙小姐,不起眼的形象开场,一坨空洞硬朗的石膏,那一件一件小事情,就是雕塑家用手中的小刀,一刀一刀雕琢,最终呈现出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雕塑成品。人物的一个侧面,与完整形象刻画一样精彩。最爱读方鸿渐一行五人有上海到三闾大学路途上的一段。方鸿渐、赵辛楣、李梅亭之间的对话,刚出道留学生底气无处安放,老知识分子用斗篷兜着的老谋深算,新旧两代知识分子间的语言与观念的较量,以及知识分子内在精神情趣的通性魅力。
第三,一路读来,赞叹钱老取材生活、无限创作的能力,总想走进那位作者的心里窥探究竟,如何对平淡的素材添油加醋,烹饪成满汉全席的。想不到书的结尾处竟然满足了我的小小愿望!钱老的夫人杨绛的后记也成了本书吸引我的一大亮点之一。后记分为《围城》创作背景以及《围城》作者生平轶事。
杨先生对于事实、故事、真实之间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深刻,我毫不迟疑地将此至宝收入了囊中。
“作者创造的人物和故事,离不开它个人的经验和思想感情。这话当然很对。可是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指出: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那个火发出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
“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也不容易。“
“所谓写实的小说,其实是改头换面地叙写自己的经历,提升或满足自己的感情。这种自传体的小说或小说体的自传,实在是浪漫的纪实,不是写实的虚构。“
实在意犹未尽!意犹未尽啊!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26日16:21: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452.html
世俗之人都囿于这围城中,我也在进围城的路上。 读书

世俗之人都囿于这围城中,我也在进围城的路上。

看完《围城》,可以说能够参透十之一二已然是没有白读,后有看了简书围城注解,豁然开朗,感觉这本书精妙之处,但也只是明白一半。 《围城》的警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方鸿渐,但是要思考我们为什么会成为方鸿渐?“...
评得很准确。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读书

评得很准确。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稀里糊涂看完了。结局有点儿突然啊,我以为还有后文,结果后面是杨绛女士的注释了。这是我个人感受。印象最深的是方鸿渐和孙柔嘉婚后的各种争吵,看得我真心累。婚姻是围城,把人圈禁起来,失去自由,这是一层理解。...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