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所困即为牢笼,心念所驻即为城池
"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阿"。鸿者,水鸟也,从海上飞来,渐次栖临于滩头,岩石、陆地、林木、陵林和大山,寻觅徘徊,辗转流离。
方鸿渐的人生,也如同飞来飞去寻觅不停的水鸟:从国外回到上海,从上海辗转内地,而后又回到上海,最后又要出走......他不断地进城出城,每一次的转身,人生似乎都愈走愈低:从无所作为的爱情围城中仓惶逃出,又从明争暗斗的事业围城中失意落败,最后无奈地陷入婚姻围城中的兵荒马乱。
看似在追求,实则是流浪,没有目标,没有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断追求,又不断落空。
围绕着方鸿渐的几个人,也从追求爱情自由和生活自主,到随波逐流,直至理想破灭;方鸿渐没有得到唐晓芙,苏文纨没有得到方鸿渐,赵辛楣也没能得到苏文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围城,他们最终走进的都不是自己最初想进的那座城,每个人都无可奈何地说出"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人生的本质,也不过是出来、进去的无休无止的循环过程,就像方鸿渐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看到的那个大门一样:"好像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宫大院,引得人进去,原来什么也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
而人生的讽刺就是,你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终非你所要,不断地渴望得到,得到之后却又感到失望。 永远找不到理想的自由,永远在渴望与失望之间重复。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围城》,弥漫着人生虚无的悲观主义色彩。
老舍先生说:"幽默的人是悲观的,因为最后领悟到的是人生的矛盾"。
钱钟书先生以高超极致的幽默,洞若观火的深刻,出神入化的妙喻,剖析世态纷纭,抨击社会病态,笑骂人性弱点, 精词妙语,入木三分,如一把长针,刺入人身上最脆弱最腐朽最敏感的部位,深深浅浅,麻痒酸痛之后觉得畅快无比,再悲叹人生的虚妄缥缈。
《围城》是一部文字功夫书,要细细咀嚼,切磋琢磨才能悟其深奥。书中的人情百态,令少不更事者迷茫失落,让身处其中者低徊叹息,博千帆过尽者会心一笑;读者各自解读,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钱老先生说,"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所以他极尽辛辣讽刺,犀利深刻。
今天再读《围城》,其实不必尽用嘲讽苛责的眼光去解读书中人物,因为钱钟书先生不止是写方、赵、苏、唐、孙......他写的是普天下的男男女女:你我他谁的心中没有过方鸿渐的懦弱退怯,谁又能对苏文纨的"文质之香"严词拒绝,谁不希望有个在你需要时一直都在的朋友赵辛楣,谁的心里又没有一个不愿向人吐露自己更不想提及的唐晓芙,多少人最终被生活的琐屑和无奈锻造成了孙柔嘉?
相信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毕竟我们穷尽力气一生辗转,起伏颠簸,终究也只是普通人,是“大多数人”。
《围城》是一面人生的镜子,在嬉笑怒骂、遗憾失望后让人自照,思索人生和人性的本质。
方鸿渐的悲哀在于缺乏目标,犹豫逃避。 你不选择生活,就只能随着生活的变换起伏,你不驾驭生活,生活的巨浪随时让你颠覆。心无所依,必无所获。
人生本是一座大围城,每个人生命的不同阶段都生活在不同的城里,又会从一座城走入另一座城。城里有纷繁的人群,有盲目的欲望,有世俗的羁绊,有困顿的生活;有人安之若素,有人得过且过,有人坐困愁城,有人破城而出。
其实,婚姻也好,事业也罢,只不过是人生里的一件事而已,错了即改之,怕就怕作茧自困,束手就擒。
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内心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
心念所囚即为牢笼,心念所驻即为城池。
能困住人的永远不会是墙,困住人的是现实的琐碎和人心的羁绊,是自己筑成的心墙。心若被困住,哪里都是围城,心若没有栖息,哪里都是流浪。
自由不在墙外,自由在你心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