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
从十一月八日开始看到今日。陆续花了三十小时五十二分钟读完了这本围城。也是第一次拜读钱老的著作 可以说是我一直以来最想看的书之一了。而决定看《围城》是因为看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我很喜欢的文字:兵荒马乱的年代,无论外面如何炮火连天,家人在一起的画面总是平静而细腻。因而对他俩的爱情也产生了更多好奇 也想去欣赏钱钟书的文笔。
看这本书之前 对《围城》的印象大多“城外的人想进来 城里的人想出去” 其实是想至多如此。
这本书的确看的很深入人心 看一本好书是会上瘾 而围城是可以让我达到废寝忘食的那种程度。我甚至说小说里的人物皆是虚构 却也不得不为其中的人物刻画拿捏如此到位到深感佩服。而看完的感想是很想把这本书的内容死死记在心里 可以时时拿出来揣摩 嚼碎嚼烂。书里划线笔记近一百多条 可以说是要划烂了那种了 有其一感受是 想把这本书买回来珍藏 暂时那种不拆封的珍藏 因为实在太珍贵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 围城的独到三种妙喻:一是真实的写景写事物的形象比喻 读来令人舒畅 感觉恰到好处。二是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 或者反行之 读来让人觉得新奇 玄妙。第三种是利用喻体和本体在价值等级上的强烈反差逻辑性 达到对对象的嘲讽贬抑 使作品更显诙谐、幽默。
再简单谈下书中两个重点关注人物:
孙柔嘉 一个成功踏入自己所筑起的城 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葬送在自己筑起的城中。
方鸿渐 自以为逃离了三闾大学勾心斗角的牢笼中 殊不知回归的是封建大家庭的又一牢笼:自以为逃过唐晓芙这一婚姻的牢笼 殊不知最终奔向孙柔嘉的牢笼里 哎!这里又不由得长叹一口气。
一切太过于复杂,社会,人,家庭,婚姻…… 无一不是一座死死的围城。围城也有好有坏 有的幸福美满 有的乌烟瘴气。关键看你选择入了哪部城里。《围城》写的环境很多 反应的角度也很多 其主流却还是一部婚姻题材的小说。对于婚姻的阐述 我也不敢说太多。只有站在婚姻这座城的外面瑟瑟发抖。。。
不过还是要感叹:恋爱易婚姻不易。花前月下的恋爱看电影吃点心你侬我侬是浪漫是美好 家庭的矛盾 偶尔的吵闹和小情绪却是说来就来。因为环境不一样。刚恋爱你们是两个人的相处 再吵架也不会太过分 只有双方可以容忍还是可以过去。一进入家庭 那可是两大家子过日子。人多事杂。难免一些斗嘴板子 为生活 为孩子破口大骂… 人都是这样 与最亲近的人说话反而肆无忌惮 口无遮拦 家家都如此。所以围城里鸿渐和柔嘉的吵架情节无一不深刻的印在每位读者的内心深处。看完都开始感叹 真是太现实了!之后又开始反思自己。
确实生活里处处可见。夫妻吵架的原因很多。贫贱夫妻百事哀是一种。而方鸿渐孙柔嘉他们是另一种。柔嘉单方面的爱方鸿渐 他们之间没有相濡以沫 没有两情相悦 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婚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 人都是比较固执顽固的 内心不愿将就不愿服输 实际上将就了不爱柔嘉也娶了她也骗不了你自己。不爱的人一开始不喜欢 经过日子的积累也并不会产生爱 相反只会产生厌烦 日子久了更多就是吵架 越吵越没有感情 到最后只能一拍两散。而日久生情有很多基础在里面 首先得互相有好感 彼此赞美 彼此懂得迁就忍让 能够相互付出 可以为了以后共同进步创造两个人想要的未来。日子很长 要和喜欢且爱的人在一起 而且最好是有差不多同等的爱。
围城 这本书可以说从大学 到走进社会 再到进入家庭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见解 。现在处于单身的未婚女青年看着是一种内心很复杂很纠结的矛盾心理。都是只想在围城外远远地观望着。我也是。对于勾心斗角的事件我也不擅长处理 现在公司还算是可以应付 可能部门不一样 我们还算是没有什么心思的技术人员 偶尔听到其他部门的同事讲她们部门的事情真是和三闾大学的那些叫兽们一个样 比柔嘉这个心机女还要厉害的角色 我的办法只能暗自辱骂和诅咒 并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对付她们。能做到的只能远离这部分人群 不干涉不进入。
对于家庭 确实是恐惧和战兢。还是得多多探讨围城这本书 婚前估计还会反复反复再反复的斟酌斟酌再斟酌。杨绛说过:“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实是读不懂书的。” 所以啊 先树立好三观见解 多多反思自己 想想自己如果处在这种环境下该如何处理。我觉得自己先要做好真的太难了!复杂的环境对抗单纯的我们 要怎样才能让柔嘉鸿渐好好相处。我也是没有什么好对策 围城啊围城啊围城 你围住了两颗相爱相杀的心 还围住不相爱人的心。再相爱的人 也难免会在婚姻这座围城里变得无头苍蝇 四处碰壁 头破血流…
杨绛先生结尾的一句话很让人深刻,“围城里的故事都是虚构,我所记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最后祝天下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吧!不将就!不艳羡!没心没肺的先过好自己的当下!好好爱自己好好爱自己好好爱自己!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呐~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