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阅读《围城》,它给我的感觉是跟之前的印象完全不同的。时隔10几年,它像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还记得第一次读得时候是在老爸的书架上无意翻到,拿起那本泛黄的旧旧的书,扑面而来的是年代感,想着爸妈那一辈的老古董应该早就过时了吧,不出所料读了他们在船上的那段之后,就如同我小时候读《红楼梦》一样,枯燥无聊,完全不知所云,耐不下性子看下去。
而今时隔多年,回望下来,当过留学生,入了社会,也做了人妻,无数次在人们的口中听到围城之理论,忽而想起了这位 “老朋友” ,又从书架上把它请了出来。再次拿起才发现这是多么好的一本书!要说他是命运之书也一点也不为过,其中蕴含了多少人性本质,人生哲学,人情世故和家长里短。故事它一直在那儿,命运兜兜转转,我们与他再次相遇,从单纯天真的少年变成了故事里的人。
人生何处不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婚姻,事业,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我想年轻人还是别太早的读《围城》了罢,多么消极的感悟,但又多么的透彻和真切!读完才知道有一种庆幸叫做读不懂,而读懂了已是书中人。其实这里面的每一角色都很真实,成人的世界里各式各样的人都有,有自命不凡的高学历剩女“苏小姐”,也有天真无邪初经世事的“唐小姐”,圆滑机智却在感情上不得意的“赵辛楣”,而懦弱无能又自视清高的“方鸿渐”更是比比皆是。我们总会联想这么真实又细致的描写,是否就是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带着好奇心想要去挖掘在作品中潜藏的真实人物是谁。在读杨绛先生给钱老写的书的批注里,她一一解读了设计每个人物的幕后故事,钱老的影子当然是有的,但是他不是方鸿渐,也不是赵辛楣,正是因为把这个故事看进去了之后,我才发现我们都不是简单的某某某,而在一些人的身上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好的文学,它直击心灵,用故事里的人和事去反射出我们原本的模样,也许丑陋,懒惰,但是你逃避不开,读书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我想读完钱老的《围城》我需要诚实的审视一下自己。
我所悟到的一个女人的演进,可以从苏小姐身上能反映出知识分子女性恨嫁的心态,从唐小姐身上看到恋爱中的女性那俏皮可爱的一面,当步入了婚姻后,各种鸡毛蒜皮和市井生活让我们活成了孙小姐。哪一位都那么的真实,当对苏小姐和孙小姐不满的时候,有时会联想到人非圣贤,当我们站在道德高处指责她们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在那个环境下做得更好。尤其是孙柔嘉,作为嫁给了男主的最后“赢家”,作者把她推入了这座围墙里,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多么有血有肉真实的已婚女子形象。有人说她恋爱里处处心机,有人说她自作自受,但我所感悟到的却是,有几个人在恋爱里没有使过点小心机,穿得好看点也许也会被解读成勾引男性吧,其实她真的很真实了,女性可以有心机,男性也可以选择不接受这一套。而对方可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方鸿渐,嫁给他,女人们就会变成这样,不只是孙小姐,唐小姐,苏小姐她们也都不例外,只是孙小姐勇敢的踏入了这座烂城,确实,一切都是她心甘情愿。从文学设计的角度来说,杨绛先生曾说钱老的偏爱唐小姐的角色,以至于不舍得将这个人物许配给男主,当我知道了这一点之后,反而对孙小姐的角色有了一丝崇拜之感,起码她闯进了城里,见到了城里的景象。不带偏见去看她,就像我不想带着偏见去看婚姻这座围城一样,我想也许遇到的不是方鸿渐,婚姻也不至于到最后这一地鸡毛。别忘了,这个世界上有人说婚姻是围城,可也有人感叹婚姻是爱情的升华。
故事在方鸿渐和孙柔嘉的争吵中戛然而止,开放式结局引人遐想,方鸿渐第二天是去孙柔嘉的娘家哄回她了还是直接一负气收拾东西就去重庆投奔赵辛楣了,我们不得而知。假如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是前者,那不难看出就算钱老继续写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那也不过是之前那样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日子的重复。而看似有趣的出走重庆其实也只是第二次的三闾大学之旅,重走老路,也许还不如之前那一次,毕竟赵辛楣也是已婚之人,别忘了有了“内人”朋友就是“外人”的现实。假使往更长远设想,方和孙离了婚找了另外一个女人,所有跟孙柔嘉经历的肯定又会再经历一遍,毕竟方鸿渐还是那个方鸿渐,他的家庭还是那个家庭。很多书友在读到书的后半段的时候直呼看到他俩在婚姻里扯皮的无趣,所以钱老这个结尾真的收的干净利落,很有大家之范。而那台延迟的老钟,摇摆着迟缓的时针,敲下了那迟到的钟声,却倒转不了时间,多么的讽刺。
方鸿渐的一生就是这样了,他天生软弱的个性,他的无能,还有他年轻时偷的懒,全部造就了他的后半生,另人失望,让人唏嘘,还好小人物不足惦念,而故事却发人深省。
我把这本书读得很慢,想把钱老的文字一再细细品味。透过他的那双慧眼去洞悉这个复杂的世界,他虽用着刻薄的口味去调侃去讽刺,但却去用那颗热忱的心去生活,是他让我看到有一种英雄主义叫看清生活的本质,仍热爱它。
2019.10.14 于堪培拉,开着窗,倚靠在床头吹着春天微风的夜晚
刚看完围城,感觉云里雾里,看到这篇分析后,豁然开朗,计划再读一遍
https://xpanx.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