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关心智人是如何做到今天这一切的,只喜欢关于快乐的描述:从快乐来自外在,到快乐来自内心,最后到快乐来自放下。

MoMo 2021年5月26日20:59:49
评论
214

以“人类”全体作为考察对象的历史著述,以前也不是没有,不过往往还是受其学科分野限制,要么是讲述人从猿类一路走来的“生物进化史”,要么是关于人类自身组织发展的“社会史”或“文明史”。然而像本书作者赫拉利这样,从智人诞生一路侃到科学革命的,以前倒真没怎么见过。由此也可见出作者博览众长,在各门学科之间自如游走的能力。尤其是对于生物学等“硬科学”的运用,是以往的历史学家所欠缺的。而本书由于成书时间较新,引入了许多最新的此方面成果发现,如“欧洲人有3-5%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等,对以往的认知体系颇有颠覆性。而且作者的笔触并不枯燥无聊,而是深入浅出,生动晓畅,将一部人类故事说得头头是道,光凭这点,本书也算得上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著作了。

但本书的真正看点却并不在于其对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多角度运用”,若尽是如此,那本书也就是本好看的’大杂烩“而已。而赫拉利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借本书想要做到的,也并不仅仅是一次人类发展的概述。那他所图为何?还是要从其叙述方式讲起。

本书既以人类为叙述对象,自然只能是”简史“,否则区区500页也不可能将这一话题道尽。这也意味着本书对史料的选取是高度凝炼的。事实上,作者的确舍弃了绝大部分以往历史书写中的事件叙述,而将人类发展浓缩为“认知”“农业”“科学”这三大革命,再辅以人类社会得以成形的几大聚合因素,如“宗教”“金钱”“帝国”,便得其大观。然而历史简缩至此,几乎已不再是历史了。也正如本书中文序中所说“历史写到这个份上,已经从‘历史’走向‘哲学’了”。纵观全书,这也正是赫拉利所图:通过历史书写来反省人类发展,乃至对人类命运加以思考。而如此一来,他的作品就必然牵涉到“哲学层面”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既然是考察人类,那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和立场呢去考察呢?而以往的著作,涉及此点,往往难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指责。作者对此显然有所警觉,因此努力表现出一种“反人类中心”的态势:虽然在叙述人类(确切说是“智人”),但对其并无过多“万物之灵”之类的赞美,而是直陈其在生物学起源上来看并无太多特别之处,还有不少近亲种属;对于人类的斑斑劣迹,也好不掩饰,反而多以辛辣笔触加以嘲讽,如坦言“人类发展向来是造成其他生物大灭绝的罪魁祸首”;他甚至真的试图超脱人类的角度局限,因此才会说“农业革命其实是小麦驯化了人类”,才会以无偏的视角去观察饲养场内动物的悲惨命运,需知这可是许多人宁愿视而不见的事。

那么,这种摆脱人类中心的视角,这种更多从生物学上加以阐释的作风,是否意味着赫拉利是一个时下流行的“生物主义者”或“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那种笃信“人只是一种动物,只是灵长目的裸猿”,并以此为基准去考察一切人类活动,并将之视为动物性的本能体现的观点?似也并非如此,因为作者虽然承认人类从动物而来,但也如历史上的诸多哲人一样,意识到了人类和动物的本质不同。这种不同之处是什么?是人类会劳动,人类的语言,还是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赫拉利的回答更绝,他居然说,人类和动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人类具有“编造虚构事物”的能力。换言之,也就是说人类的独特就在于他会说谎!

在赫拉利的笔下,人类的历史就是编造的历史,一切非实存的事物,无论是社会组织、伦理道德、观念思潮,还是宗教信仰,都不过是“主体间事物”罢了。在他看来,现代人一生也不过置身于诸多“虚构的想象”之中而已,比如“消费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之类。这个论点可能会令普通人感到难以接受,但也并非其看上去那么离经叛道。其思想恐怕是受到了哲学研究中“历史主义”的影响,该主义通常声称“观念”不过是某种“合理化”或“意识形态”,只是“编造的神话”,为了追求更高的历史准确度应加以拒斥。但赫拉利也非纯粹的“历史主义者”,因为他虽然通篇都在讲智人的“构建”,但也确实认识到了这种虚构故事的现实作用,及其所具备的“因果力量”,他笔下那些凝聚人类社会的重要形式,无论金钱、组织、法律,还是宗教、帝国、制度,说到底也一样是”虚构事物“,但对人类社会却是不可或缺。承认这一点的他,自然也不可能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否则干嘛还写这本书呢?虽然看上去他在这一点上更多只是以一种“功利主义”的角度去考量。

那么,在评论”观念“的时候,他是否是一个”相对主义“的拥趸呢?还是说,他承认有某种更为”普遍“的构建?社会学家弗洛姆曾将伦理观念划分为”社会内在的伦理“和”普遍的伦理“,前者只为维系社会运转而存在,而后者则是更为普遍和永恒的存在。从赫拉利把《汉莫拉比法典》和《独立宣言》相提并论来看,他似乎更倾向于前者,而不怎么相信”普遍伦理“。这一点上,他无疑是具有相对主义的倾向。然而他也必然思考过相对主义的困惑:如果一切构建都只是相对的,只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为了维系当时社会而存在,那这条准则本身是相对的吗?他自己的思考和写作,又是否真的无标准可言吗?

说到”标准“,这也是作者努力在作品中不去显露的。他有时刻意质疑”进步论“所采纳的标准,否则也不会说”农业革命反而导致了人类生活水平的下降“,然而”上升“”下降““变好”“变坏”又岂无判准?再者,当作者以关怀的视角考察那些饲养场中的不幸牲畜时,他又如何判定它们的感受?这岂非陷入了几千年前庄子与惠施那个“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之中(只是在这情景下,“安知不乐”才是更恰当的问题)?其实答案也很简单,作者实际上是在以自己的感受去代入那些动物的情景而已。从这一点上,也就能够看出,他终究还是没有走上相对主义,而是有所判断。而判断的标准,还是人本身。也许人不应以自己为中心,但人毕竟还是需要以自己为标准,就如同普罗泰戈拉早就说过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这点上来看,虽然作者大概不会承认,但他依旧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所有的思考,质疑,揶揄和批判,都不离对“人”这一物种的关怀,对人类未来的忧虑。而这本《人类简史》,说到底依然是对“人类从何而来,又往何处去?”这些永恒问题的回答而已。

在“从何而来”的问题上,赫拉利努力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未必全然令人信服,但也确实别开生面,令人印象深刻。那么对“人类往何处去”,他又作何阐释?本书的最后有许多看似科幻的预言。虽然作者对“科幻”作品大加奚落,但我不得不说,他在书中的那些预言,其实在严肃的科幻作品中几乎都已有所涉猎。科幻作品也并不尽是《星球大战》这样的“银河舞台剧”。而他自己在探讨人类未来时,似乎迷失在了“人类”这一名词的定义之中。“智人末日”是指什么?是人类进化为新的物种?是自然人的终结?但是实际上,无论未来演化出的是长生不死的新人类,还是生化人、克隆人,这都只是“生物学”范畴上的变迁罢了。而“人类”并非仅仅是生物学上的物种。将来的“新人类”,只要依旧承继了人类的构建能力和文化基因,“人类”就不会终结,即使那时,“人类”这一名词被弃之不用也是如此。

因此,赫拉利看到的实际上是人类从动物走来,而向着“神”演进的趋势,这也由本书的副标题所指出。而其真正担忧的,是这一物种拥有神的能力而又缺乏相应责任所造成的毁灭后果。这恐怕也是对于当今的人类,本书所具备的意义:一种劝诫,一种自省,一种试图真正认识自己的努力。我们当然不能说他给出了完全的答案,但应该能令曾经思考过这一问题的人们有所感悟。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26日20:59: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523.html
历史从无正义,历史也从无对错,历史更无法重启,不论人类终将走向何方,将视野放长到几百亿年前后,我们当下所做的点点滴滴不过也仅仅是一阵烟云而已,甚至连一点痕迹也无法看见。 读书

历史从无正义,历史也从无对错,历史更无法重启,不论人类终将走向何方,将视野放长到几百亿年前后,我们当下所做的点点滴滴不过也仅仅是一阵烟云而已,甚至连一点痕迹也无法看见。

翻过最后一页,如释重负,佩服作者浩瀚的知识储备,佩服作者连贯的逻辑思考,佩服作者对过去和未来的通透认识,总之,自己已经五体投地地表示钦佩。 1)  从物理学到化学,再到生物学,到历史学,构成...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山,山上住了几群猴子 读书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山,山上住了几群猴子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山,山上住了几群猴子。猴子们每天打猎、采浆果、躲避其它动物的攻击,紧张而又悠闲地生活着。虽然有的时候会找不来吃的,可也有运气好的时候,大家一块儿打死一只巨兽够吃好几天,这样它们就能...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