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良善,归来仍少年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天生就是来为我们负重前行的。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天生就是来为我们做那些不讨人喜欢的工作。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这个世界保持了真善美的底线。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这个社会留存了最后的善良——知更鸟才能啼鸣。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律师阿迪克斯就是其中之一。他为黑人辩护,不顾流言对抗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明知结局,但在良心上他并未选择从众;作为一名父亲,他教导一双儿女,没有礼教、没有敷衍,而是引导他们在磨难中历练风度,在不公平中积累正气,感受着人间的温暖与真情。
可这与知更鸟有什么关系呢?
阿蒂克斯说:“你射多少蓝鸟都没关系。但要记住,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一桩罪恶。” 莫迪小姐说:“知更鸟唱歌给我们听,什么坏事都不做。它们不吃人们园子里的花果蔬菜,不在玉米仓里做窝,他们只是忠心为我们唱歌。这就是为什么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一桩罪恶。” 知更鸟,代表书中冤死的黑人,代表了没做过坏事却要被杀死的无辜人,它指出了人性深处的恶,那一直扎根在某个阴暗角落,不知何时就会跳出来的恶。恶,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只是有些人任它吞噬,而有些人努力与它作斗争。杀死一只知更鸟,看似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隐藏在背后的却是陷入黑暗心灵的无底深渊。
这个故事是从一个六岁小女孩的视角展开,前半部分平淡无奇。只是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充满好奇与恶作剧。就像我们小时候,总会好奇附近的某处空宅子,渴望离开校园撒野于大自然,困惑一些似懂非懂地流言蜚语,也恐惧那些奇怪的人和外面未知的世界......
后半部分推进高潮,尤其律师辩护的那部分,实际上是对整个人类良知,底线,善良的维护。
“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犯罪”,因为知更鸟就是善良的化身啊。隔壁那位不曾露面的“怪人”阿德利并不恐惧,其实很善良,树洞里的小礼物能够见证;脾气古怪的老奶奶并不是巫婆,而是在与毒瘾、顽疾做抗争之时,希望孩子帮她分散注意力,那朵洁白晶莹、完美无瑕的山茶花能够说明;黑人也不是黑鬼,并不低人一等,他们一样辛劳经营,善良可亲……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等你最终了解他们之后。正所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在我能和别人过得去之前,我得先和自己过得去。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保持所谓的道德善,而盲目从众,或许那正是一种伪善,在恶与伪善之间,伪善恐怕比直接的恶更可恶,后果更可怕。
可有时我们明明知道结局,有些人就直接退缩了,而有些人却勇敢地坚持着: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经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而我们大多数人是不勇敢者。
有时我在想,这个世界真的有正义吗?或许有。因为有人在坚持。而有时只不过没有伤害到我们的利益,所以我们才仗义执言。但若事关自己呢?公平也是如此。歧视从未消失,或许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得以缓解,但其实内心的歧视却从未减少过一分,虚假的平等更令人胆寒。而又有那么一些人,游走在两界的边缘以寻得一种平衡,架起一座桥梁,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光与希望,就是这个世界的知更鸟,让我们用心,用行动守护着自己身边的知更鸟吧!
这本书或许更是一本家庭教育的经典案例吧,全书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展开,就像文中父亲说的“我将这个世界本来的面貌呈献给你们,丑恶的,善良的,我依心行事,即使有那么多流言蜚语。至于是非对错,由你们自己去判断。”这是一个家长应当选择的正确的教育方式,不隐藏丑恶,也不隐瞒人性。孩子不应该被灌输,家长只要展开引导这个世界就好,孩子自己会去生发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回望今天,我们或许终其一生都不可能遇到像黑人、同性恋、宗教信仰等问题,但这不能否认我们没有偏见,甚至歧视。想想从孩提时代一路走来,经过世事洗礼,是否也曾融入过那些似是而非的大众化,让自己的选择合理化呢?明知这种大众化就是一种合理的偏见,是否也曾欺压甚至杀死过一些知更鸟呢?
今天,我们讨论社会教育问题,社会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冷漠,不信任,个体存在原子化。我们不是停留在抱怨,就是停留在口诛笔伐的泼妇骂街。我们又去思考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教养出暴戾?是什么样的教育体制抹杀了想象?又是什么样的社会风气造就了冷漠?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握着偏见的子弹,都曾指向某个无辜的生命,且不曾反思,不曾自我怀疑,因而也正在杀死越来越多的知更鸟。
一个人,未经岁月洗礼,保有纯真与善良很是容易。难得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内心都不会滋生恶意。
想起网上一句影评以共勉:
最伟大的人也无法对抗固执的偏见,但是最固执的偏见也无法对抗那些善意的人们心中的温柔。诚如斯,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想象,我们又是书中的谁?我的心中可有知更鸟?!
分享一句左宗棠的信条: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
享下等福;择高处立,
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