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一套红楼,是17岁那年,恩师所赠,一直珍藏。那时读红楼,只觉主角是宝黛,痴迷于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看到的是情爱。如今再读红楼,感叹于名门望族的衰落,富贵温柔乡的消逝,事事是因果,处处是慈悲。
少年时,我们天真地以为,黛玉一死,红楼已完,一切定格。其实,即使再重要的人,在他人的生命中,也不过是或多或少的注脚罢了。太阳照常升起,一切照旧,即便对宝玉的生活,影响也不大。对逝者而言,或许有些残忍,却也是生命的不可抗拒和坚强伟大。
17岁那年秋天,那个有点小性儿,多愁善感的姑娘,在初读红楼时,若是能明白这个道理,成长的代价和疼痛,或许会少许多许多。
如今,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懂得圆融,与现世妥协活了下来。我们终于长成了宝姐姐的样子。每每遇到爱哭悲春伤秋的人儿时,总想抱抱她,像拥抱少年时的自己。你瞧吧,再读红楼,每个人读到的仿佛不是红楼梦,而是不一样的自己。
红楼第二遍已读完,细细想来,最令我感动的人物竟是平儿,紫鹃,还有刘姥姥。
平儿是王熙凤的陪嫁丫头,在王熙凤的铁腕和贾链的三心二意下生活,她却没有娇弱和顾影自怜,顾大局知好歹,心存悲悯,在主角云集的红楼里依然熠熠生辉。
紫鹃的仗义和赤诚,让人一次次泪目。她与黛玉之间,虽是主仆,胜似姐妹,她急黛玉之所急,比亲人更忠诚,比知己更体贴。如果说黛玉一生,是偿泪之债,而得紫鹃,完满富足。黄金万两容易,知己一个难求。
18岁那年高考,副校长众老师带领着几个班去县城看考场,大伙儿终于走出了紧闭的高墙,如脱缰的野马,下午集合拖拖拉拉,归队训话,副校长毫不客气,说我们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那时候,觉着刘姥姥甚不体面,笑话儿小丑一般,如今风风雨雨一路坎坷。当年副校长嘴里笑话一样的小丑刘姥姥,再读,是那么顽强,善良,知恩图报。可叹可敬。年少不懂小人物,读懂已不再年少。
书友说的好,权以此作结尾:
红楼痴梦终归醒,人间夙愿皆有期。少时读出情爱,青年看尽兴衰。中年或悟慈悲,晚年当品经历。
2021年5月27日 下午8:21 1F
写得真好!👍🌹迅哥说,一部《红楼》,“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其实不仅如此,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随着阅历和眼界的不同,便已读出了不同的风景。
《红楼》仍然是那个《红楼》,只是岁月让读的人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