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是咬着牙跺着脚看完这本的?前序把黛玉贬得一无是处,后面非曹先生一人完结整部创作。很遗憾。
年少时看红楼梦更多是看感情戏,为宝黛的凄美爱情落泪,为每一个红颜薄命哀怨,每一场悲欢离合叹息,为他人的心机与世俗愤恨。
如今更多的是看人生,万事不可太强求,万事不可做绝,得饶人处且饶人。
我是爱黛玉的,一个至纯至真的女子,她本是天仙不必拿世俗的眼光看待,她的死除了仪式上凄冷了些但也是对大家族,对人性的极大讽刺。对于她每日的爱而不得,以泪洗面,疾病缠身,痴痴恍恍,不为一种解脱。她爱的人受世俗牵绊,心系红尘便不能一同登仙修神。
我是心疼宝钗的,我有着与贾母一样的叹息。她的才情与通透,圆滑与大义自然是世人都赞许的。她如圣贤人一般可视百姓为刍狗之感。不会有大悲大喜。她爱的人本是属仙界,道不同,岂能强求了。
至于宝玉,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唯有舍弃一切回归本原才能超脱。
对于36钗,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都有可爱可敬之处,个人怎可敌的过环境与时代。
虽看贾薛王史的荣辱兴衰,昨日人前显贵,他日阶下牢囚。然而对于国,家,个人,不都是如此么?!万物生两面。太盛必有日衰,今之废墟难免他日不会建高楼。想起汶川地震,多少楼房倒塌,生灵埋葬,如今又是貌然一新的漂亮城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唯有看开,放下,痛苦与快乐并存,且没有永恒。多行善事,顺应道法,道法自然。
https://xpanx.com/
2021年5月27日 下午8:29 1F
我觉得要分析就要都从两者的优点和缺点去分析,而不是仅仅的去用力的扣黛玉的缺点,甚至将其称为性格的“缺陷”,而另一方面讲宝钗的精明,讲成“处世稳当”
黛玉的喜爱者也会讲黛玉的孤傲性格评为“真性情”。
宝钗的厌恶者也会把那看成“八面玲珑”。
前序捧钗踩黛也太明显了[折磨]
2021年5月27日 下午8:29 2F
多少王侯兴亡事,都付山河笑谈中。爱恨情仇切,转瞬皆成空。放下执念又谈何容易,不入红尘者,休提红尘事。人从出生到死,本就是痛苦的一生,皮肉之痛,生儿育女之痛,骨肉分离之痛,生死两别之痛,疾病之痛数之不尽,但正因为有痛苦,快乐和幸福才愈加真实,人生才更加饱满。如果妄想脱离苦海,斩尽六欲,不喜不悲,不愠不怒,虽得大自在,与草木岩石死水何异?红楼梦不少演员信了佛,还有的终生没有走出这部作品的影响,哎,世人皆痴,不单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