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三次或是第四次读红楼梦,却是我第一次读完。三国水浒皆是在小学六年级读完的,因此那时候便也试着接触红楼梦,不过我当然看不懂,只不过草率地认为是一群纨绔膏粱在那里聊寄闲愁无病呻吟罢了。我只知道盛极而衰月满而亏是世间常理,可不知道那渐变的过程也是一种殊为结郁的心境。我很不喜他们宴会上觥筹交错酒令投射,亦反感诗社里吟诗作对,但是当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死去或是远嫁,贾府衰败下去之后,心也一片片地剥落了。
我并不觉得红楼梦去为我们揭示了多么复杂的东西,愈是简单的就愈会让人执迷不悟。我知道曹公就是为了告诉世人,富贵场温柔乡都是一场假象而已,可是我们还是要去争那三十功名,然后再任他尘归尘,土归土。宝玉是离经叛道的了,中了举之后便消失在茫茫的雪野里。劫难也历经了,欠的债也还过了,然后呢?噫吁嚱,连我是我也忘了罢?他与黛玉都是命中早就定下的,宝玉的勘破红尘不就是预知了命运,因此而才与那和尚去了吗?倘若他没有在恍惚之间游历那太虚幻境,他也就那样浑浑噩噩下去了,或甘心地去受那贾政王夫人的谆谆教诲与宝钗的殷殷期盼,或沦为贾琏贾珍之流的酒色之徒。
红楼梦里塑造的女性角色也一直为人乐道,不过她们本质上都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罢了。刚读的时候我最喜袭人宝钗,觉得她们心思缜密,温柔可人,乖觉懂事。但是直到晴雯死后,我才觉得我最喜欢晴雯,尽管她脾气有一些,嘴巴也更厉,但是却不如黛玉那般多愁善感自戕自怜。不过她只被王夫人一念便赶出贾府,在无人问津的悲凉里病逝了。那之前,金钏儿亦是如此,她们看似光鲜亮丽,但早已委身别处,身不由己了。就连府里的姑娘们也是如此的,迎春被迫嫁了山中狼,最有拯救贾府能力才干的惜春远嫁海疆,倒是不大合群的惜春常伴青灯,算是遂了自己的心愿。袭人被放出贾府了,宝钗最终嫁了宝玉,她没有那么喜欢宝玉的,只不过秉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念头,便去一心一意服侍宝玉了。她明知宝玉心心念念着黛玉,她只是第二顺位,却还是没有过绝悔的念头。待宝玉在雪地里终随和尚去了,她也就和李纨一样,将在没有色彩的深宅大院终其一生。她们的悲剧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出生便印在眉宇之间了。
没能读到曹雪芹的全本实在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就和卡夫没有写完城堡一样。高鹗先生(大概是高鹗吧)还算是合理地顺承了曹公的思想把结局铺陈开来,尽管人物设定语言风格都变得稍有异样。红楼梦以后还会再读的,可能要读一读后人对其的品评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