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三次尝试阅读《红楼梦》,首先会想要读这本书,是因为之前把《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看完了,给了自己重拾兴趣的动力,然后才有幸读完的。
这确实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感悟与体会,以前看的时候由于年纪小,总觉得很无聊,一个男孩成天在女孩堆里吟诗作对。现在看来或许更多地是在思索里面每一个人物在那种背景下的种种抉择与处理,也曾把自己代入其中,倘若是自己又会如何面对。它的冲突不是那种明显的,看似细节琐碎的平常事,却到处暗示着命运的必然,草灰蛇线令人为止惊叹。
说实话,对于贾宝玉这个人物真心欣赏不来。不否定他的温柔体贴这种优点,但是他不是对每一个丫鬟都温柔,他也曾生气时想踢小丫鬟却把袭人给踢到了。一个人在生气时还能不肆意伤害他人那才算得上真正的善良吧。
宝玉经常发誓,还发毒誓,发誓这种事情只是动动嘴皮子,看你冷了问候一句,也是动动嘴皮子,语言的问候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但是实际的作为才能更入人心。
金钏、晴雯的死不能全归咎于宝玉,但是宝玉的不作为至少是造成她们悲剧的原因之一吧。宝玉后来在水仙庵祭祀金钏,为晴雯写的诔文,你可以理解他心地善良,心怀愧疚,同样的你也可以理解为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让自己心里好过一点,因人而异。
你说宝玉对于黛玉的爱如此至深,却也不没有付出过什么让我们为之敬佩的所作所为吧?他所做的一切,只要有一点阻碍就进行不下去了,只要触碰到一点家族制度,他就退缩了,或者说他就不正面面对了。
宝玉与宝钗成亲后,就开始渐渐地移情别恋了,这就是所谓的对林黛玉痴心?没了块宝玉,他就只是个普通人。我觉得宝玉就算清醒的时候,也未必能反抗吧?一个从小到大都表现出唯诺的人,到后来突然变得毅然决然的情况毕竟太难,所以玉丢了人变傻了,也还不算是有一种借口吧?
宝玉最后出家了,他享受了贾府的一切,在贾府颓败之际,他选择了离开,或许有悖于常理,或许指责也有些过重,宝玉终究也只是人间游历一遭,但觉得他体验的人间也不过只是一种,人间的酸甜苦辣哪有这样一世就能真的明白?出家是一种修行,不出家一样是修行。
特地去看看别人的评价,还有人说“如果你不喜欢贾宝玉,就说明没有读懂红楼梦。”之类的说法,我觉得这个就有点见仁见智了,很多人喜欢贾宝玉并没有错,只是过于爱屋及乌,他随便做一件明显是不对的事,也要去美化,实在美化不了,就非要说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要求那么高。好吧,既然是个孩子,那又怎么会完美,缺陷不会让一个人物被讨厌,而是会让一个人物更立体,承认贾宝玉很多地方并不优秀并不好不是一件“人神共愤”的事。既然有人说不能拿现代的眼光看过去的社会与人物,那我们又为什么要一味地把他的每一个优点不断放大至无线呢,把他的缺点也在不断地美化?人怎么可能有完美的。
我作为一个路人读者,对于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个女孩子都没有过多的偏好,但是当我发现好像宝钗一做什么就评论说人家心机,这就有点过度解读了。前面的序,编者写了很多批评的地方,对与错暂且不论,毕竟只是他一家之言。马上就有人说这样如何看不下去,就诱导读者跑偏了,其实没必要,一个读者即使被灌输再多,只要他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就不会轻易被带跑了,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完美地诠释评价书里的任何人物。你说的有道理,跟我契合那挺好,不契合就当作理解不同,我又何必把你的观点反驳的一无是处呢。
当你认为另一个评论者可能是偏见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是如此有些偏见。评价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我们求同存异,实在没必拿自己的观点去代表所有人,不同的观点互相沟通也是阅读的乐趣之一。
2021年5月27日 下午9:05 1F
宝玉本身就是梦里被一道一僧所带来的特殊的贾家的礼物 来此一扰 也该回去了 与其说曹公的梦也该醒来了 不如说曹公的家道中落也该有个结局了 昔日不在曹公子已然变成看破红尘与世俗的一介凡夫俗子 曹公的心 我觉得高公也是了然的 续的好 有可能高公是根据曹公的遗留笔记添加了一部分血肉而已 不然这个故事结局是不会这样的圆满 起码我觉得完全看的过去 暂且随梦而逝吧 世人也该歇歇了 醒醒了 生活的柴米油盐还要我们独自去面对……
2021年5月27日 下午9:06 2F
红楼梦是真的好看,不同时间不同经历看了会有不同的感受。真是“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