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把《白鹿原》细细品完。以白鹿原一个普通的平原为大背景,前前后后描述了这 五十年里面农村的变迁、时代的更替和人民思想的变化。我就像站在老陈伟大而朴实的肩膀上,第一次 在时间轴的高空,纵观这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看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 感叹不已。
一开始,白嘉轩六娶六丧,让我误以为这又是一个纨绔子弟的故事。但随着情节的展开,让我看到了白 嘉轩真实的一面:坚韧执着,一身正气,就像他一如既往挺直的腰板一样。在他身上,看到的不仅是他 自己做人的原则,更可以看到他所坚守的家训和族风: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宽容大度,在大是大非前 绝不评头论足,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家族的颜面。或许正是因为他的执着,身为族长的他有时不得不表 现出冷酷无情,将偷情的儿子孝文扫地出门,不许黑娃进祠堂,不承认将婚姻当儿戏的女儿灵灵…但伴 随着时间的流逝,女儿、鹿兆海的去世,他的心境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他变得更加宽容:重新接受大儿 子孝文;从鹿贺氏手中买回土地以救济鹿子霖;以德报怨,多次为黑娃求情…白嘉轩的性格有些倔强, 有时候会让人觉得那么不近人情,但是,有些责任就是需要人来扛,总得有人唱红脸有人唱白脸,人无 完人,对白嘉轩我多的是几分尊敬。
相比起来,鹿子霖野心勃勃,官瘾大且好女色,光宗耀祖的手段也更加卑鄙。他利用田小娥的软弱和无 知,对白孝文施以美人计,看着白孝文一步步堕落还心中暗爽。直到后来,他进入监狱我都没有半点同情。
朱先生打破了我对以往教书先生的看法。我曾经认为,很多的教书先生空有满腹经纶,他们可能有治国 明世的眼界,但在乱世中,他们可能选择与世隔绝,或只保自身生死。但是朱先生不同,他聪慧过人, 但也不乏勇气,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但情牵国家生死、百姓福祉,在危急面前也勇于担当,以智斗 智取的方式担起肩上责任。
白孝文等人找他写一纸宣言后,朱先生便觉得在这个战乱的年代,腹有诗书并不能够阻止内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血流成河,反倒成为一种心灵的累赘。他就像一个非常清醒的旁 观者,洞明一切但却永远插不上手。书中很大的篇幅都描写了他的葬礼,像他这样的得道高人,因为自 己没有尽到匹夫之责,肯定死有遗憾,"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评价。
黑娃在本书中是个成长的角色。当他处于青春期时,内心又敏感,自尊心强。看着身边同龄人的孩子都 远走高飞去城里读书,连主子家刚出生的女儿,摆个满月酒都轰轰烈烈。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作为仆人的儿子,他即使心中有想法,也无法向谁诉说,从小就感受得到人生来就不平等吧,这可能是年轻 时候他不太喜欢白家对他太好的原因。直到后来,他为了自己喜欢的女人背弃亲人,再后来发现自己的女人被自己亲爹所害,并更加痛恨白家。但剧情的发展出乎我的意料,他从一个土匪转变成文武双全的读书人,实属难得。
鹿兆鹏和白灵是革命的战友,灵魂的伴侣,其实我是觉得他们很般配。看到很多读者都不喜欢鹿兆鹏,觉得他自私自利,但是他其实真的很不容易呀。他有一个奉父母之命而成婚的妻子,还有一个与自己信仰不同的弟弟。在 一场一场的斗争中,结识了那么多的战友,又看着身边的战友死死伤伤甚至相互背叛。从最早的小队伍到孤身一人,从最先的士气高昂到现在如履薄冰,他变得更加成熟聪慧,让他更加看透了生死, 对于革命也更加义无反顾。
田小娥又是怎样一个女人?放荡?无知?勇敢?可悲?其实她确实可以像封建时代的所有女性一样,安守本分,每天为男人烧水做饭生娃,平淡度过一生。但或许是剧情的需要,亦或者总会出现一两个不愿意受到压迫的女子,她们渴望追逐内心的自由,渴望爱与被爱。但在这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她太善良,她又太无知,她空有一番勇气和理想,还是难以逃脱被人利用的命运。如果她与黑娃的爱情放在今天,他们绝不会过多指责,怪只怪那个时代,有些人不配得到爱。
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时代的变幻必然会滋生一批随波逐流的民众,明察世事的毕竟只是少数。作为晚辈,我只能在故事的结尾发表自己肤浅的观点,并不能跨越历史去改变什么。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共勉[拳头]
2017.03.0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