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说我和《白鹿原》的渊源吧。

MoMo 2021年5月28日11:59:451 676

8年前高考完的那个夏天,终于没有高考的压力而可以放肆阅读各种书籍,在家里书架靠近底部的位置里发现了一本《白鹿原》,是一套相当有年代感的版本,抽出翻开仅看了开头部分就颇有感觉。当然,一方面是开头上来就隐喻着的房事描写对当时18岁的我有一种天然的启蒙和吸引力;但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一股“沧桑”气息非常打动我,厚重的年代感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有一种宿命般的魅力——是个人对历史的好奇、是枝叶对根茎的向往、是家族传承与血脉相连对于独立个体和孤寂灵魂的天然感召与吸引。但是,毕竟当时年轻气盛、两个月的暑假忙于同学聚会互诉衷肠与依依惜别、还有对未来离家远去享受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幻想,并不能静下心来慢慢品读书中的味道,因此看到“白嘉轩六娶六丧”的时候我就暂时搁置起来、收拾行囊北上上学去了;但是,心里却默默记下了有这么一本书一定要回头来把它读完——就是《白鹿原》。

转眼就是2012年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上映了,听到这个消息一方面颇有一种“所见略同”和“意气相投”的共鸣,因为虽然我只读了截至“六娶六丧”的故事、但我相信《白鹿原》是个绝好的故事、翻拍成电影的人也一定是“有识之士”;但另一方面我又很懊恼——理想的顺序应该是我先看完原著、再去看电影、这样就更有发言权来品味电影的好坏、为什么自己拖了几年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心境和契机去看这么一本小说呢?但又实在抵不过“白鹿原”三个字对我的吸引力,便和同学好友一同去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电影一开头我就兴奋起来——味道对了!白鹿原就是这个味道、就是这个感觉!看完之后我很喜欢王全安对于节奏的处理,对黑娃、田小娥、白孝文、鹿兆鹏这些我在原著中还没有看到他们出现的人物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各角色的扮演者也非常出色,我甚至觉得田小娥就应该是张雨绮的这种感觉、惊艳甚至有点狐媚妖艳、要带有天生的暗示和勾引的味道。但是,我的一个同学在电影上映前补足功课、把原著看完了,他和我们看完电影之后却说王全安很多东西都没拍啊、感觉并没达到心里所想的那么丰富;我却不以为意,因为看完原著再去看电影或者是电视剧总归会有落差,影视剧所能带来的冲击和感受肯定比不上文字所能带来的魅力与感受,我读完《暮光之城》的前两部《暮色》《新月》小说之后再去看翻拍的电影时,一样觉得情节跳跃、甚至突兀不自然、人物形象不完全吻合心理设想,这样的通俗文学和商业电影尚且如此,何况《白鹿原》这种颇有积淀的文学作品和对应的影视作品?

时间一下就到了今年2017电视剧《白鹿原》开播的时候,本来以我目前的状态去追一部77集的电视剧更不可能,本意想随便找一集看看、若是质量很好就留待以后,结果阴差阳错的看了一部纪录片《将令》——王全安电影《白鹿原》的拍摄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中原著作者陈忠实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他说“田小娥在生命最后的一声呐喊是‘大啊……’,我写到这里的时候两眼当时就黑了、写不下去了,这声呐喊还来不及怨天、也来不及尤人,只是叫了一声大,这种情感的内涵就无以诉说,后来缓过气来、眼睛恢复之后,我在另外一片纸上写了几句话‘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这就是田小娥的命运。”这一幕给我的震撼极大,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过田小娥这个人物,当年看电影《白鹿原》时、田小娥给我的印象就算不说“妖精婊子”这种标签化十足的评语,至少也是“红颜祸水”,我在表演者张雨绮的身上没有感受到悲苦的意味、整个电影对于田小娥的展现进而留给我的印象就是“狐媚诱人”、以致最后“红颜薄命”,但是田小娥自身的悲苦却被电影中时代的沧桑所弱化抵消掉了,张雨绮的个人气质和表演处理也是“妖艳”有余而“悲苦”不足。被陈老这么一说,反观电视剧《白鹿原》中李沁扮演的田小娥的剧照,“悲苦”意味陡升,朦胧之间似乎觉得很多东西自己光看一部电影是不够的——虽然整体上依然是白鹿原的味道、但细节上味道却有层次之分,电影的视听盛宴往往把文字的细腻自动处理或掩盖掉了。品读一本著作的心境和状态往往在一瞬间就已具备,我突然怀有极大的热忱和决心要把《白鹿原》原著读完。放下手头的事,三天之内,一气呵成;读毕,遂有此篇。

回到《白鹿原》本身。还是从田小娥说起吧。

读完原著,我更能理解同学当年所说的“王全安很多东西没拍”的含义了,因为删去白灵和鹿兆海这条线索姑且不说,黑娃、白孝文、鹿兆鹏的形象也是不完整的,这些后面再详细阐述;但是,我却也非常能理解王全安,《白鹿原》全书34章,上文中陈忠实所说的田小娥生命最后一句“大啊”的呐喊出现在第20章、即全书60%左右的位置上,第25章田小娥死后还魂闹出瘟疫又是掀起一波高潮,可见全书中田小娥的分量、或者说田小娥带给白鹿原及其相关核心人物的影响是最大最深远的。而白灵和鹿兆海虽然也是另一条线索,而且也颇令人感慨良多、回味无穷,但相对田小娥来说却不是主线;黑娃、白孝文、鹿兆鹏在电影中虽然因牺牲后40%的内容而形象不完整,但一个“完整的”田小娥可以覆盖60%的白鹿原,这已经够了,而且后面的内容我个人觉得出于一些敏感性、拍摄和剪辑起来分寸并不好拿捏。所以,也许这就是电影《白鹿原》整体上“味道对了”、但剧情的取舍处理和最终的成片结果却不被大家轻易认可和接受的原因吧。

既然说到后40%的内容与黑娃等人形象的“不完整”,那就顺势可以谈一谈书中主要几个年轻人——白灵、鹿兆海、黑娃、白孝文、鹿兆鹏——带给我的感受和印象。

虽然白灵和鹿兆海的爱情由于政治上的分歧最终没能修成正果,但在我心里,他俩终究还是一对儿、可以放在一起说,即便后来乃至白灵和鹿兆鹏生了孩子。从作者的安排中,似乎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白灵死在第28章、鹿兆海死在第29章,一前一后,而他俩爱情的见证——那一枚铜元也随之最后一次出场、之后便再无提及。我原本以为他俩爱情的悲剧和生命的结束会被作者安排成国共战争下的牺牲品,但是万万没想到——对于白灵,作者先用军统半夜强行搜查白鹿原为铺垫、进而以为白灵应该是牺牲在军统手中了,偏偏下一刻笔锋一转揭露白灵是死在自己人手里的、还是被活埋的这种处刑方式;对于鹿兆海,书中直接给出抗日民族英雄的身份,读至此处时整个情感的积累随着其葬礼的举行和朱先生的抗战宣言而达到顶峰,但是下一秒作者就一盆冷水泼过来、抗日部队又被委员长调去围剿红军了,鹿兆海是死在中条山战役中搏杀日本人的战场上还是死在中国人的内耗中呢?一颗心瞬间冷的就和朱先生一样了。白灵和鹿兆海是书中所有年轻一辈中我从开始一直喜欢到结束的仅有的两个人,白灵人如其名、灵动灵气,鹿兆海是真正的国民革命军军人、笔挺正直,可惜这两个人的结局竟如此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黑娃、鹿兆鹏、白孝文在前期(30章之前)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一个个都是不知轻重的年轻人。但是在后期(30章之后)尤其是看到最后,黑娃是具有最大改变并且思想上性格上最富正气的年轻人,白灵和鹿兆海死后,似乎只有黑娃能填补作为读者的我心中的那样一种喜欢和希望;白孝文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阴谋家、政治家,他最后表现出来的气质完全没有其父白嘉轩的光明磊落,反倒似鹿子霖那一脉的阴损、势利风格;而鹿兆鹏这个人,在我眼中,是唯一一个从开始到最后“完全没有一点长进”的年轻人,虽然他的改革思想、他的革命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先进的、符合历史趋势和潮流的,其政治立场也是超前的、最后也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但就个人的成长和变化或是思想上的成熟来说,他真的“完全没有一点长进”。这些,就是电影《白鹿原》中没有完整呈现的人物形象,而我当时对他们的印象就定格在前期,看完原著方才终于认识了一个个“完整的人”。犹记得当初看电影时,有一幕是黑娃带着人闹农协、闹革命,砸了祠堂、砸了乡约碑石,我当时脑海中蹦出的一句话就是“你迟早会后悔的”,而在原著中,黑娃最后果然洗心革面,得到朱先生一句评语“想不到我的弟子中真求学问的竟是个土匪胚子”,可见一斑;而鹿兆鹏对黑娃却是“砸着舌深表遗憾:你怎么能跑回原上跪倒在那个祠堂里?你呀你呀……”,又可见一斑。

回到陈老的那段自我解析,他说田小娥生命最后一刻的呐喊让他当时两眼发黑、动情之处已然不能写作,如前所述,这一幕出现在第20章。但我身为读者,第一次最动容的地方却不是出现在田小娥的这句呐喊,同样也在20章、但却是稍微靠后一点的位置上——白嘉轩听了鹿三诉说刺杀田小娥的经过后,突然哽咽不住、涕泪俱下,说了一句“三哥哇你数数我遭了多少难哇?……我的心也是肉长的呀……”,这样一副铮铮铁骨第一次放声痛哭,心里不免一沉,眼睛也跟着湿了。

不知是不是受纪录片中陈老那句评语——“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先入为主的影响,田小娥的死的确带给我持久的回味,虽然震撼可能不大。但读到后来发现,陈老对于人物死亡的描写简直如入化境,直指人心,肝肠寸断。除去田小娥的死不说,第25章田小娥还魂闹瘟疫惊悚十足、作者用这场瘟疫结束了白嘉轩的妻子仙草的生命,仙草临死前镇定十足反倒安慰丈夫、白嘉轩回家临门看见妻子呕吐时僵呆的身影和下意识的哇一声哭了,无不让人动容;第28章作者用一场“白鹿托梦”写死了白灵;第29章用“砥柱人间是此峰”的民族情怀与英雄绝响结束了鹿兆海的生命;第30章用“回光返照”式的方式结束了鹿三的生命;第31章用最简单、最少的笔墨一句话带过白嘉轩母亲白赵氏的死,好似作者也知道从前几章开始、书中这些有血有肉的核心人物的相继去世已经消耗了读者太多太多的情感、悲痛欲绝但却又只能同喜同悲、无法脱离,因而在这里笔锋收回、缓冲动荡的心绪;但是紧接着下一章第32章又以一种“仙风道骨”式的笔调结束了白嘉轩大姐夫朱先生的生命,浓墨重彩的回顾了朱先生生而为人、却被尊为圣人的一生经历,禁烟、赈济、抗战,“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28日11:59: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87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评论:1   其中:访客  1   博主  0
    • 岳云鹏 岳云鹏 9

      跳脱出书中具体的人物,总体来看,《白鹿原》是一部描写19世纪后半叶或末期到20世纪前半夜这一时间跨度中的中国历史变迁的史诗。在这一时间跨度中的中国变化,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中国三千年来最天翻地覆的历史变迁,甚至“沧海桑田”都不足形容中国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在这区区几十年中的动荡不安与彷徨挣扎。阅读《白鹿原》的时候,我总是能想到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和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甚至电影《霸王别姬》。《温故一九四二》的时间维度太短,但都是反应苦难,只不过《白鹿原》的苦难似乎是历史变迁中根深蒂固的固有属性的苦难;而《霸王别姬》的时间线类似于《白鹿原》,但着眼点主要还是主人公个人悲剧的命运与爱情故事;我觉得对比性最强的是《京华烟云》与《白鹿原》,时间跨度基本一致,同样是最天翻地覆、地动山摇的那几十年,视角比较宏观、是一个群体甚至是一个民族在时代背景下的挣扎,唯一的差别是《京华烟云》的视角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中上阶层,而《白鹿原》的视角则是更贴近劳动人民群众生活的基层。林语堂当年写作《京华烟云》有道是“全书写罢泪涔涔”,我读完《京华烟云》是“全书读罢泪涔涔”,而今读完《白鹿原》同样也是“全书读罢泪涔涔”。

      最后还是回到《白鹿原》书里吧。鹿子霖最后发疯之前脑子里最后一个念头是“天爷爷,鹿家还是弄不过白家”,在我看来,是鹿子霖你的腰没有白嘉轩那么直、那么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中国脊梁”的意思了吧?

      所谓“秦腔一曲,爱欲悲歌”。你且看吧,“折腾到何日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