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杂谈》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热闹好看,但看完之,无非是跟着热闹的人群起了一把哄,热闹之后,一切复归原位,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对你来说,从一本书,一场电影,一次经历,或一次难得的体验中存留下来的有别于过去的经验和思考基本为零,在容易造成心浮气躁的今天,这个迹象四处可见。
一旦突破热闹的禁锢,打破被热闹包裹的那一层外衣,深入物事的肌理,做一番细心的梳理、归总,就算是抽离出其中某一个感兴趣的很有探索价值的一条线索,一个现象,一次引发你内心震撼的对话,甚或是一点造成你认知困惑的几个词语,对于你的成长和成熟的效用,那必然会在一次次的体验感知中造成一些内质的升级。
对于读书这件事,是个无法逃避亦不能不提的话题。
其实,每一个追求过思想独立,个性独显,希图构建一个健全的精神人格的人,在内心的某个空间里,定有过通过阅读来弥补去充盈人生的设想,而且,在多数人的计划中,一些鼓舞自己的豪言壮语毫不吝惜变成座右铭,人生警言放在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然后做成完美无缺的计划,成为鞭策自己的力量。起初一段时间,我得承认,我们都是很认真的执行着那份神圣的计划的,毕竟,计划之后取得的效果还是极具诱惑力的,问题是,绝大对数人会在计划的执行中被计划之外的或偶然或必然的事情打乱,然后一度成为口中深感无奈的表示计划停止的理由,好一点儿的结果是,一部分能够坚持把计划的大部分完成,甚至能够按照最初的设想,把书单上列出的条目全部搞定,对这部分人来说,每每读完一本书,像是翻越了一道极具挑战的大山,那样一种如负释重的长期被某种沉甸甸的包袱一般的物事压在心头的感觉,一旦被卸下,前所未有的轻畅很是享受。
单是这一个小小的过程,他们中的每个人便获得了不同的分类,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对他们接下来的阅读将造成一种无可挽回的结局,然而,这个问题并没有引发这类人较多的重视。
我列举其中的两种现象,结果便可以很容易的预测。
第一种阅读习惯会使人很容易放弃那些对计划有着系统的执行力要求较高的事情,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习惯会映射到工作中,长此以往,一旦在未知的挑战出现后,第一反应就是寻求帮助或者更换计划,在风险面前,会变得毫无抵抗力。
另一种阅读习惯,从直观上看,坚持到底有始有终的人一定具备某种优秀的内涵,这是保证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如果这类人可以更进一步,将整个过程的得与失做一番计较,从中提取一些有益的经验,那是对成长极有助力的一件事,然而,多数的还是在一次阅读完成后,只是当做某种必须的任务,便随手过了,其精粹和营养便在时间的推进中,随着记忆的深度越来越浅,知觉越来越模糊,最后便化作一抹云烟便悄然散尽了。
当然,就实而论,我们无需对这两类甚或更多的阅读习惯做太多的品评,读书原本是一件极其私密的事情,存在每一个人灵魂最安静,也被安放在那个神圣的位置上,容不得外界的半分亵渎,然我所谈及的,仅就从这一习惯中获取的效果的深浅,和诸君在探讨的时候,以期引起我们更多关于阅读体验上的提升,节省时间上的成本。尤其是在当今人们越来越看重体验的时代,任何一种有可能造成我们体验下降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我们情绪上的焦躁和效率的低下,甚至从此将彻底抛弃对这一产品的再次体验,阅读亦是如此,一旦我们的阅读品味提升了,对于书籍的选择的选择无疑是在图书市场愈加扩大,我们的阅读选择反而愈窄,究其原因,这其中有着类似的缘由。
那么从读书这件事来看,如何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提升自我阅读体验,获取更多有益于成长的元素呢?从上述的两种阅读习惯的讨论,我把阅读的境界分为3种。
第一种,将阅读当做一种时间的消费。通俗点儿讲就是,阅读作为时间消遣的一种选择,并且是一种权重较高的选择,没有阅读,业余的时间就会在一段空虚的时间中度过,这种空虚会造成一定程度上内心的恐慌、焦虑、不安。这类人,我们称为阅读的警醒者,某种程度上讲,他们认识到阅读作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某种习惯释然的惯性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们不至于彻底迷失,需要为精神寻找安宁的空间时,他们会通过阅读来创造这种场景。有时候,保持阅读也是他们保持同另一个幻想中的自我一种自我宽慰的方式,他们知道,在阅读上,他们不太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去搞懂究竟什么才是生命应该追求的意义这类的话题,总的来说,阅读作为现实生活世界里时间消费的必需品,使他们保持和内心追求的某种“意义”的同步。
第二种,不仅能够较好的执行阶段性的阅读计划,而且从阅读中收获的体验,使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拥有比常人更丰富的感性体验,从各类感性的体验中获得的快乐也愈加的深刻、持久,更有甚者,长期从阅读后的思考习惯中引发出来的深度思考会让这类人在工作中产生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说到这儿,很想谈谈对优秀的文艺小说之类的阅读习惯。
个人觉得,读文学之类的著作,是决然不能拿消遣的心态去对待的。文学类的著作,不仅展示的是作者本人通过一段较长的人生和社会阅历所凝结的心路历程,更是通过作者本人通过自己的视角,在实际的实践、体验、归纳、总结之后的一种将世间百态用一种独特的具象化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可以说,著作中的内容便是一个丰富的世界,这世界不仅是窥探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更是探索著作中的时代,风俗人情,生活百态等的一扇窗口,这是较为浅层次的东西。更深一点,从阅读中我们所产生同作者视野冲突而造成的思想对抗、博弈甚至是偏见,那才算是一部好的作品应有的特性,好的文学作品原本就是取源于生活,最后高于生活,亦真亦假,一虚一实,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读者感受到这种特殊的魅力所在。
很多人在初读文学类的小说时,一开始会追求故事,再次会品味语言的魅力,最后,快要结束的时候,故事结束了,却有一种意犹未尽的遗憾,这个过程曾经把我折腾了好一阵子,但事后,除了还能想起其中的几个场景,再也得不出更有补益的东西,再来一遍,各种条件的制约早把勇气给摧毁。
直到有过更多的阅读后,才真正悟出,读文学作品,就是在读自己的生活这样一个结论。作品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场景,每一种现象,每一个道理,甚至每一种虚幻化的故事都可以在生活里找到实际的影像,而且两相对比之后,那种豁然开朗造成的惊讶和内心的冲击感,竟然来的比自己亲身经历了一番还要深彻。
所以,一旦遇到了那些牵动着你的思维让你不得不放慢脚步的阅读,请尊重内心的感受,那是阅读同你产生了零距离的共鸣,将带着你做一场难忘的心灵之旅,而结果,定然会让你饱尝阅读中最靓丽的风景线。
最后一种境界,便是参透阅读的本质,即阅读即生活,生活便阅读,两相互相补益,互相渗透,互相生发出成长的共鸣和智慧的光焰。这时,读什么,怎么读等等的意义在他们那里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真正读好一本书的精髓所在,能够很好的把握其中的分寸,充分的做好阅读的时间管理,从书中要读什么,阅读的深浅,阅读效果的评估,以及阅读在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运用,将配合的完美无缺,毫不夸张的说,阅读成为陪伴他们不断完成一个个预设的挑战,成功登顶的助燃剂,精神的导师。这个境界,在我所熟知的热爱读书的名人中,俞敏洪算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在很多访谈节目中,谈到读书的体会时,他用一种很平淡却也很虔诚的方式说“我家里的每本书都是一个个静静伫立在书架上的朋友,在困难的时候陪伴着,在辉煌的时候提醒着我”,从他的成功生涯中我们也看得出,俞敏洪的高效阅读让他不仅不断攀登着事业的高峰,而且内心深处的安宁,精神的富足,和感知幸福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完善。
我时刻提醒着自己,不管未来的生活变得如何模样,或好或坏,更成功更富足,抑或是糟糕的一塌糊涂,始终有一个声音在耳旁回响,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热闹,请抽出一点儿时间,检视自己的内心,让灵魂安静下来,给自己安排上那么一小会的时间交给阅读,那是对自己的承诺,亦是内心深处,对某种未知力量的深刻的恐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