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到一则微博:"有一个网络主播,在直播上说读书没有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这则微博,再一次引发读书无用论的争议。我相信,在你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亲戚朋友会聊到这个话题。
说:“自己没有读书基因、我当年读书不行、我儿子现在也不行,你们是有读书天赋的人。”或者说:“书读得再好有什么用啊,看看隔壁老王,现在年薪xxx万、还买房买车;你看你,学那么多有什么用?”还有的就更加直白:“你就不是读书这块料!”
小时候,我因为这些话有自卑过、怀疑过自己。后来,我才发现这是一种偏见。因为这跟基因没太大关系,而是跟一个人的学习效能有关。但是,如果跟他们理论读书无用论,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你列举很多理论告诉对方,他们会欣然接受、改变观点、从此发愤图强吗?我想,多半不可能发生,他们会列出更多的例子来反驳你。
这就是习惯防卫。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认知,当有一天有人挑战你的观点和尊严时,你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说的是否有道理,而是立马反驳。想着:“有人敢反对,怼他!”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写书评很快。基本上1个小时轻松搞定,但是内容质量很差。后来发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在偷懒。
每次拿到书后,我会找哪些观点我是知道的,就像小学做数学题一样,只做会做的题目,不会的题目永远逃避不做。然后把这些已经知道的观点七拼八凑,写成一篇文章。很容易、也很顺畅,收获如何?没有!
自我反省,为什么没有收获?因为我永远都在炒冷饭,用已有的知识在写,从不接受新的观点。脑子就想着:“这观点肯定有问题,有什么好看的?
——我们所说的“舒适圈”就是喜欢待在自己的世界里,防止外来的知识或者技能入侵。
这种防卫,事实上是一种红灯思维。
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这就是为什么你一直原地踏步,没有进步的根本原因:因为你不愿意接受新的观点、新的认知;不愿意将新老观点碰撞,重新整理自己的认知。
那么,如何打破红灯思维呢?建立“绿灯思维”。
所谓的绿灯思维,就是要敢于让新观点在你的脑海里通行无阻。
当遇到新观点或者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如果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样用它来帮助自己?比如听完一场分享,立马做总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检验一下自己是否听明白、有没有吸收了所有内容。
为什么多数人一直在红色思维徘徊?追根溯源,我们惧怕暴露出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这种心理,使我们失去检验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
当别人说了一些使你受到极大伤害、或者你从来没有考虑的话时,正是你最能够进步和成长的时刻。因为,别人的话很可能刺中了你一向不敢面对的弱点。
成长的过程是往杯中倒水,红灯思维是盖住盖子,不加水也不倒掉,一直维持原样。你觉得这可能进步吗?
而绿灯思维是打开盖子,既要往里边加水又要倒掉一部分水,成良性循环。
正如三毛所说:“成长是一种蜕变,失去了旧的,必然因为又来了新的,这就是公平。”
2021年5月28日 下午4:28 1F
其实关于“读书无用”,主要在于我们学校的教材有些滞后性,但是根源上来讲,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起到什么作用。现在很多上学的说这个知识学了没有用,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这个知识对我以后挣钱没有用。不是说只有变现的知识才叫有用,也不是说只有有用的知识才值得学。如果教育不能唤起大家对知识本身的乐趣的向往,而总是对知识将来在具体生活当中赚钱的功用,产生这种引导导,它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引导。有一种提法,叫反智主义,它其实有一类的说法就是说我们对知识,对智性,就是对智这个美,是一种不太认可的态度,就觉得读书无用,挣钱才有用,好多富有家庭,直接资本换钱,孩子什么都不会,出生就已经腰缠万贯,很羡慕这样的家庭,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不良的一种引导的方向。还有一些人举例的某某人没读过书,照样招了一群高学历的人为他工作,混的比读书的人要好,但其实这种情况也只是极大多数人中的极少数,正因为少,所以变成了典型,让大家记忆深刻。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或机会成为那个典型。
2021年5月28日 下午4:29 2F
对的,读书无用论从一开始的论证就是不对的。这其实是个概率事件,读书大概率可以赚钱但不必然,不读书大概率赚不到钱但也不必然,一种典型的现象就是“杠精往往举的是个例”。但一个人认知足够多的时候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了
我上研究生期间跑滴滴,拉了一个中国海洋大学的老教授,教授看上去得有七十多了,土生土长上海人,他大学毕业分配到了青岛,在海洋大学教书。我佩服教授有学问,读了好多书,老教授很不屑的说读书一点用都没有,给我举了个例子:海大建崂山校区,造就了多少富人,那些拆迁户哪一个不比老师有钱?网红说读书无用,大家可能不信,这话要是出自一个老教授的口中,意味确深长了。
2021年5月28日 下午4:29 3F
这是一本投资哲学宝典,更是一本关于处世智慧的书籍。人们想要少走弯路,就要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研读大师的普世箴言,则是最佳的学习途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