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不要反复无常不可靠,不要停止向别人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不要受不了半点打击,不要忘记一些普世智慧的告诫
反复无常即变来变去。
从收益成本上来看,本来可以用来制造复利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调整自己的状态和身心,可以说,这样的行为不仅愚笨,还没有收入。一个反复改变自己投资决策的人不仅抓不住机会,也等不到盈利的时刻。查理也说,他这一辈子最有价值的投资决策只有十几个,所以不用反复更改自己的决策。经过正确的研究思考后,认定了就走下去,不这山望着那山高,嫉妒别人走得快又好而盲目跟风,这也是这次基金亏了近两万给我的理财课核心。
从道德价值层面看,一件要紧的事,如果给一个坚守恒毅的人去做,自然是放心的,如果给一个反复无常首鼠两端的人去做,心中就会多许多犹疑。而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很容易给人一种不踏实浮躁的观感。苏轼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坚韧不拔在君子的品德层面就是恒。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朱熹:“虽贱役,而犹不可以无常,孔子称其言而善之。”
张居正:“若以卤莽灭裂之心,而尝试漫为天下之事,是百为而百不成者也。”
做到恒,其实就是认知转变,心态持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人大概有种想法,觉得只有自己经历了的才是自己的,否则就对不起“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训。实际上,人一生短短数十载,精力有限,年轻时候有精力却稳重周到,年老时老成持重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
曾国藩年老时很想做一番事情,可平了太平天国后,北上剿捻、赴津处理教案事务都是力有所不足。
如果单单凭借自己去经历而获得智慧,而不懂得借助先贤后浪的经验教训,就相当于明明世界已经全球化了还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闭关锁国、缘木求鱼。
抗打击能力即逆商。
有的时候明明很努力了,却还是不成功。只差半步就成功了,这时候无端的抱怨别人、指责自己也于事无补。
真的的成长是心智的成长,真正的成长往往是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而不是站在终点线上告诉自己成长了。
我们很多时候,将“成败论英雄”深深刻在脑海里。其实吧,失败了又如何了,再惨起码人还在呀,这点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只在乎终点的喜悦,忽视过程的美丽,那么整个追求的意义全部寄托在最终的结果,如果结果顺利还尚可。如果结果不顺利,岂不是自己让自己负重前行。
普世智慧往往经过时间的洗礼。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普世智慧的印象不太好。《这才是心理学》里面指出,普世智慧往往是“马后炮”式的文字,正说也可,反说又无不可,讲得一些没营养的话,像一个垂垂老矣的老朽在你耳边叨叨。
后来,我反省过来,我的这种想法也是偏见呀。
能流传下来的,必定有他的原因。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知道《荷马史诗》、《周易》这样的经典,里面的话里面的许多案例都是正说反说无不可,为什么有他存在的原因呢?
因为,有智慧的人遇到事之后,往往想参照前人的经验教训,这和第二点呼应。
但,往往还是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做决定,这个普世智慧在这里就是一个参考点,他不会说每次都适用才称作普世智慧,只要在大部分情况下适用就称得上。多知道一些普世智慧,我们往往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这一点又和第二点呼应。
评论